聚焦一老一小,2030年实现百城万圈便民生活圈,提升民生服务水平。
9月19日,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提出20项具体任务,聚焦“一老一小”群体,推动便民生活圈建设向城市主城区和具备条件的县城社区延伸扩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购、宜老宜小的全龄友好型品质生活圈。 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便民生活圈的建设不仅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关注“一老一小”,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对特殊群体的重视,也反映出社会治理理念的进一步深化。通过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让不同年龄层的居民都能享受到便利与关怀,是构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方向。
同日,商务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流通发展司负责人李佳路在会上介绍,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范围覆盖步行15分钟以内的区域,旨在满足居民日常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需求,通过多种业态的集聚形成社区商业圈。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是保障民生、促进消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举措。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此次政策的亮点在于以“试点标杆”为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典型示范作用,有效降低政策推广的成本;另一方面精准解决社区商业供给中的痛点问题。短期内有望快速提升便民生活圈的覆盖率,而从中长期来看,将通过业态融合与模式创新,推动社区商业价值的提升,最终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我认为,这一政策方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的方式推进,不仅能够提高政策执行效率,还能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调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注重社区商业的升级,有助于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增强社区经济活力,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9月19日专题发布会现场,拍摄:张旭
2030年实现“百城万圈”目标
记者从商务部了解到,截至2025年7月底,210个试点地区共建成便民生活圈6255个,涉及养老、家政、餐饮、零售等商业网点150.3万个,服务居民1.29亿人。
李佳路表示,近年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然而,目前便民生活圈的覆盖范围仍有限,仅覆盖全国城市社区的12.5%。部分社区仍以传统业态为主,新兴业态相对较少;商品供应较为充足,但服务类供给不足;分散经营现象普遍,集中化经营程度不高,这些问题仍然突出,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
《通知》提出,到2030年实现“百城万圈”目标,即确定10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建成1万个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快捷便利,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打造500条“银发金街”、500个“童趣乐园”,推动一批基础型、提升型便民生活圈转变为品质型,居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商业网点连锁化率达到30%以上。
本次政策文件呈现出三个新的亮点。首先是在单元规划方面实现创新,将便民生活圈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与详细规划单元之间的系统衔接,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补缺补漏,以多个社区为基本单元,统筹安排便民生活圈的功能设置、结构布局、网点配置以及建设规模。
李佳路表示,《通知》明确了五方面任务:扩大覆盖范围,优化设施布局,推动业态升级,推动服务升级,推动管理升级。将利用3年时间持续开展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对地级以上城市主城区和有条件的县城社区全覆盖,让更多人民群众受益。推动便民生活圈与养老托育圈、购物服务圈、体育健身圈、社区文化圈、健康医疗圈等圈圈相融,增加服务覆盖的密度、深度和广度。
同时,加强整体规划与设计,因地制宜推进分类建设,科学安排商业设施布局,推动街巷经济和社区经济发展,支持社区商业与公共服务、物业管理、绿地公园、体育设施等协同融合发展,提升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
二是突出“一老一小”,把养老服务作为便民生活圈的必备业态,鼓励提供专业照护、精神慰藉、陪诊助医等基本服务,及老年食堂、社交休闲等品质服务,打造“银发金街”;鼓励商业场所开展适儿化改造,建设母婴设施,发展儿童书店、IP乐园、托育托管等,丰富亲子消费场景,打造“童趣乐园”。
三是丰富新型业态,引导配置特色餐饮、新式书店、宠物店等业态,鼓励共享客厅、共享自习室、共享工具箱等模式,发展自助寄存仓、寄卖店,引导代厨、整理收纳、宠物服务等新业态规范健康发展;推动社区食堂科学定价、市场化运营,提供“六宜”(软、淡、素、少、温、鲜)老年餐,拓展送餐、烘焙、团购等服务。另外,还提出鼓励发展街巷经济、“小哥驿站”,开展便民生活服务月等措施。
洪勇分析称,便民生活圈从城市社区向县域延伸,并纳入文娱、休闲等多元业态,本质上是消费升级与需求升级双向作用的结果。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重点正逐步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高品质、体验式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例如,社区健身房、亲子餐厅、文化驿站等新型服务场景不断涌现,不仅满足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带动了新的消费热点。这一趋势不仅拓宽了便民服务的范围,还推动社区商业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成为激发内需潜力的重要力量。洪勇表示。 在我看来,这种消费结构的升级反映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也预示着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方向。社区商业的转型不仅是市场驱动的结果,更是政策引导与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体现。如何在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保障服务质量与可持续性,将是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聚焦“一老一小”
“一老一小”是社区中活动时间最长的两个群体,本次政策文件也重点聚焦于老年人和儿童这两个群体。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超过3亿人,占总人口的22%。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针对“一老一小”的服务设施仍显不足,儿童照护和教育资源的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老年人对更加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日常生活的帮助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有较大需求;而儿童则更需要安全的学习环境、丰富的课外活动以及良好的亲子互动空间。
李佳路介绍,此次出台的政策文件明确指出,各地应将养老服务作为便民生活圈的必备业态,在试点选取、建设及评估过程中予以重点考量,切实补齐为老服务设施的短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依托社区商业中心和街区,打造一批“银发金街”,通过引导各类为老服务业态适度集中,形成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从而更有效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我认为,这一政策体现了政府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积极方向。将养老服务纳入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核心内容,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同时也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而“银发金街”的提出,则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一种创新探索,有助于构建更加便捷、高效、温暖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更好地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引导“小修小补”、老年用品店、老年美容店等业态合理分布,鼓励商业设施设立老年专属区域或便捷服务窗口。鼓励餐饮企业、物业管理方以及公益慈善组织等提供老年餐服务。支持建设医疗辅助器具与适老化家居体验馆。支持对商业场所进行适老化改造,增设爱心座椅、无障碍卫生间等设施,方便老年人购物和消费。
二是更好地满足高品质生活需求。利用社区公共空间,建设老年人社交交流的场所。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书店、社区影院、微型高压氧舱、理疗康复中心等设施。同时设立银发旅游专列、邮轮旅游以及旅居康养的宣传点,让老年人能够更加舒适和便利地享受美好生活。
三是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支持社区开设声乐、舞蹈、摄影等兴趣课程,定期组织讲座和主题沙龙,帮助老年人培养爱好,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社区商业企业设置“适老化”岗位,为有意愿的老年人提供继续发挥作用的机会,使其精神状态更加饱满,生活更有活力。
李佳路表示,除老年人外,儿童同样是便民生活圈中重点服务的对象。在社区商业综合体和商场超市中,将推动适儿化改造,完善母婴设施。同时,依托社区商业中心和街区,建设一批“童趣乐园”,发展儿童书店、IP主题乐园、托育机构、亲子餐厅以及青少年运动场所等,为家庭育儿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
政策的另一重点是推动托育服务的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监察专员杜希学指出,托育服务关系到千家万户,发展托育服务不仅是实现儿童早期养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政策支持。
“十四五”期间是托育服务发展的起步阶段,在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与积极推动下,国家卫生健康委持续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将扩大方便可及的社区托育服务作为重点任务,致力于为婴幼儿提供家门口的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当前,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正逐步从探索阶段迈向实质性推进,社区托育作为关键环节,不仅有助于缓解家庭育儿压力,也体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方向。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监管机制,将是推动托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杜希学介绍,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持续优化便民生活圈。一是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作用,支持以城市为单元组网运行的社区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多渠道增加普惠托位供给,支持幼儿园延伸发展托育服务。
二是强化“空间”保障支持。指导各地落实场地和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确保新建小区与配套托育服务设施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对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结合城市更新进程加快补足托育服务设施。
三是强化“质量”提升措施。深入开展托育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托育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大托育服务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托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李佳路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与有关部门一起,把居民所需所盼、急难愁盼作为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久久为功抓落实,努力把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真正把一刻钟生活圈建成社区居民生活的“幸福圈”。
政策明确将服务“一老一小”作为重点方向,着力增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同时,鼓励运用新技术手段,如智慧社区解决方案,提升管理效率与服务体验,让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助于改善民生,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从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老龄化和育儿压力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政策的出台具有现实针对性。通过科技赋能公共服务,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这种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的发展路径,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深化。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