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财经脉搏,洞察投资热点

专业财经资讯平台 实时追踪全球金融动态

沪居青春:暑假留沪大学生的别样生活图鉴

青春不打烊:留沪大学生的暑期奇幻漂流记

财经那些事2025年07月23日 07:50消息,暑假里,上海大学生不回老家,积极参与实习、研学、志愿服务等活动,丰富假期生活。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这两个月的暑假是一个可以放飞自我的悠长假期。但也有不少高校学子,因各种原因选择“放假不回老家”,留在学校或城市继续学习、实习或参与各类活动。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主动规划自己的假期生活,不再仅仅停留在“休息”层面,而是更注重自我提升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这种选择背后,既有个人发展的考量,也反映出当代青年更加理性和独立的生活态度。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假期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回家”,它同样可以成为成长和探索的契机。

   今年夏天,许多“00后”选择留在上海,投身于各种实践活动中。有的在工厂车间担任蓝领工人,有的在企业参与课程培训,还有的则深入城乡开展志愿服务——这个暑期,成为他们实习、操作和实践的宝贵时机。

   【企业不放假,学生去上班】

   当一个略显瘦弱的女生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走进厂房车间,或许会让人感到一丝“违和”;但事实上,这位2022级博士研究生——李冰玉,早已不是中化学装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新员工”。自博士二年级起,她便在中化学装备开展驻企实习,进行“沉浸式”科研工作。

   暑假期间企业照常运营,李冰玉也依然坚持上班。华东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携手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李冰玉等研究生走出校园、深入生产一线。她选择攻读“13”工程博士项目,其实践课题源于轮胎制造行业装备发展的实际技术需求。

   作为唯一与地面接触的汽车零部件,轮胎的质量与其生产设备和技术息息相关。“轮胎,不仅仅是橡胶那么简单。”李冰玉告诉记者,橡胶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而传统工艺中,工人往往依靠经验对生产流程进行调整,这也增加了人为失误的可能性。

   瞄准这两大痛点,李冰玉的实践课题聚焦于开发用于轮胎生产过程的智能控制技术,目标是提升轮胎半部件(如胎面或胎侧)共挤成型技术的制造质量和效率。为此,李冰玉最常面对的装备就是“复合挤出机”,厂里就是用它将橡胶原料加热,并塑造成轮胎的不同部件。“通过智能控制技术,我们可以让生产过程根据实时情况自动作出调整,而不需要人工干预,实现轮胎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生产。”

   入企实践,最初感觉“如履薄冰”,后来发现“如鱼得水”。原来,工程硕博士专项为李冰玉配了两位导师:一位是她的校内导师杜文莉,另一位是她的企业导师、中化学装备下属子公司桂林橡胶设计院的总工程师陈忆琳。“理论问题找校内的杜老师,工程问题找企业的陈老师。”

   按计划,8月份李冰玉的课题就要接受“实战性”的技术测试。对于这位“徒弟”的驻企表现,企业导师陈忆琳连连称赞:“理论基础扎实,勤学好问,积极上进;工作中吃苦耐劳,面对困难有一股韧劲,很快就融入了团队和项目中。”

   当然,这位总工也坦言,“挑战之一在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能力结构存在断层,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培养学生的行业知识。同时,在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兴趣的基础上,如何合理把控课题的难度,还需要仔细斟酌。” 在当前的科研与教学环境中,师生之间因知识背景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断层不仅影响了指导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成长空间。因此,导师在选题和指导过程中,既要兼顾学生的实际能力,又要确保课题具备足够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这无疑对导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提出了更高要求。合理平衡这两者,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对于未来工程师而言,下车间可能永远不会嫌早,本科生也可以从第一步开始。今年暑期以来,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制造学院“卓越班”的28名学生已经在生产线工作了一个月。他们先后走进上海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的精密装配线、上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航空部件测试区,以及上海安奕极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设备前,以“准工程师”的身份开启了为期两个月的沉浸式驻企实习。 这种实践教育模式值得肯定。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快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也能增强他们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当前强调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这样的实习经历无疑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作为上海电机学院应用型高校改革试点的重要任务,今年暑假期间,学生前往三家聚焦机器人、航空航天和高端智能制造领域的重点企业进行驻企培养。在上海新松公司,学生们深入参与协作机器人应用调试项目,直面柔性生产线中的实际工程挑战;在上飞装备,航空零部件制造的高标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大国工匠”所追求的精准与细致;在安奕极,智能化设备的设计与测试过程使学生全面掌握了产品系统集成的逻辑与方法。

   “核对过程中,我发现了几处2D图纸与3D模型不一致的地方,通过与技术部同事沟通,最终确认是图纸更新不及时导致的。”学生章逸凡感慨,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诊断故障、优化流程、参与研发讨论,使得书本上的动力学分析、材料特性、控制原理在机器的运转中变得鲜活而具体。

   作为校内导师的欧阳华兵老师对学生的成长速度感到非常欣慰。“我亲眼见证了同学们从‘纸上谈兵’到‘实际操作’的转变。”在设计阶段,学生们突破了单纯的理论框架,结合实际生产工艺调整设计方案,真正理解了“设计图纸必须符合制造条件”的关键理念;在测量阶段,学生们对“微米级的误差可能影响飞行安全”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在装配过程中,从部件定位的基准校准到铆接顺序的流程控制,学生们逐步掌握了“每一道工序都关系到整体性能”的行业规范。

   “我们非常欢迎同学们走进工厂车间,”上飞装备总工程师郭洪杰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了解飞机制造的各个环节,并以企业员工的标准鼓励他们在实际任务中动手动脑。”同时,也希望能够借助学校平台,推进加工工艺优化方面的研究和测试,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认知实习不是简单的‘换地方’,而是重构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机械学院院长刘军教授强调,这种“产业初体验”并非走马观花,必须通过实地考察与自主研学,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初期触摸产业脉搏,为后续学习注入清晰坐标与内生动力。

   【有课有学分,过夏季学期】

   相比于国内传统的春秋两学期,夏季学期或短学期也成为学生集体行动、留沪学习的重要时机。7月中旬起,上海商学院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140余名学生,陆续前往上海和平饭店、上海中心J酒店、宝华万豪酒店、宝龙艾美酒店、上海艾迪逊酒店等50余家国内外知名品牌酒店,开展为期6个月的运营岗位实习。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将课堂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当前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提前进入行业一线进行深度锻炼,无疑是一种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培养模式。同时,这也反映出高校在推动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方面的积极探索。

   体系设计,学分驱动。上海商学院将夏季学期实践教学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环节,设定必修学分。全校统筹规划“认知实习+体验实习+专业实习”的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环节不断线、有深度,使实践教学全员覆盖。

   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教学负责人席宇斌表示,学校之前已经组织过多次双选会,通过酒店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来确定实习岗位。大一学生的实习主要集中在酒店的一线岗位,如前台、餐饮部、前厅、行政楼层接待以及私人管家等。在实习开始前,学校教师与酒店人力资源部门会进行密切沟通,由酒店的专业导师以“一对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不仅会对每位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还会统计并排名学生获得客人好评的数量。“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更好地了解行业、企业以及具体岗位的要求。” 我认为,这种校企合作的实习模式具有积极意义,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也增强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真实的工作场景,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也能帮助酒店更精准地选拔和培养人才。这种双向选择机制和过程中的量化评价,体现了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趋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优化。

   与此同时,AI也在赋能夏日里的实践教学。上商夏季学期引入多家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课堂、进实训室。如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参与AI赋能的新零售企业市场拓展策略制定;商务经济学院为学生提供金融、贸易、流通等领域的AI实战平台;艺术设计学院结合商业综合体开办“海派智创:AIGC驱动时尚饰品设计研习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陈晓峰表示:“学校将夏季学期打造成为淬炼学生真才实学的‘黄金期’,将行业前沿、真实项目、企业导师引入人才培养核心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同样作为商科类院校,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今年夏季也启动了AI课程教学改革,不仅开设了“智领财经 模塑未来”人工智能通识系列公开课,还推出了短学段“行业专家进课堂”活动。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通识系列公开课由学校14个学院的30余位教师联合打造,围绕AI时代职业发展、AI工具深入应用、AI助力财务创新、AI推动经济新形态、AI伦理与法律等九大主题,推出了近60门优质视频课程。参与该课程的金融学院2023级学生韩力锦表示,通过学习,他看到了财经领域与AI结合的广阔前景,也认识到掌握AI技术对提升个人竞争力的重要性。

   而在短学段的课程设计中,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特邀23位行业精英,带着模拟应用场景走进课堂,带领同学们直击行业最前沿。在《金融科技前沿动态》课程中,方正中期期货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傅敏铭与上海特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许文波联袂,为学生们深入解读期货市场数据建模、AI量化分析,探讨区块链技术如何驱动“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RWA)”变革。

   这些前沿的金融知识与实践经验,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激发了他们深入探索金融领域的热情,使他们对未来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金融科技学院2023级学生林润昕表示。学校教务处负责人指出,未来将继续以产教融合为基础,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素养、了解行业动态并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从当前教育发展趋势来看,产教融合已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通过将企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也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具备跨学科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更受青睐。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应持续创新,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为学生提供更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学习环境。

   【做公益实践,助老也助残】

   学以致用,用在实践。暑假里,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做公益,志愿服务,助老助残。在浦东碧云颐养院,记者听到“高血糖能不能吃香蕉?”“明天浦东会不会下雨?”“帮我生成一张适合画在扇面上的国画”等指令,在老人们的口中此起彼伏。而为防范风险,大学生志愿者还重点教授老年人识别AI合成内容与真实影像的区别,提升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爱,在您身边”公益老人陪伴志愿活动中,这些心理学专业师生创新性地将团体心理辅导与AI沉浸式体验工坊相结合,打造出“数字反哺”“智慧关爱”的助老模式。“其实,我们不是在教技术,而是在重建信心。”活动设计者、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蔡丹教授说。

   按照“三阶教学法”,志愿者先通过“反口令游戏”“摇摆时钟”等心理互动建立信任,再一对一帮助老年人下载使用AI工具,尝试绘画、合成歌声、制作视频等不同功能,最后鼓励老人自主创作、相互协助。这正好对接《上海市养老机构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中提出的“暖心陪伴行动”“推动科技手段在心理慰藉中的应用”等要求。其背后,有一系列心理学理论支撑,包括社会支持理论、终身学习与脑科学理论、自我效能感重要性、同伴影响与互助效应等等。

   “豆包,我想看看桂林的山水。”80岁退休教师陶阿婆对着手机轻声说道。几秒钟后,屏幕上便呈现出漓江的旖旎风光。“蛮有劲的!这张和我儿子在桂林拍的一模一样!”74岁的庄阿姨开心地一把拉住大学生志愿者的手,连连感叹“人工智能真好”。浦东新区民政局副局长杜瑾表示:“这种‘心理筑基+科技赋能’的模式,为智慧养老提供了新思路。”下一步,这套“AI沉浸式体验工坊+团体心理辅导”的智慧关爱方案将推广至全市22家养老机构。

   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正在被转化为代际共融的机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正积极行动。聚焦“社区微更新”理念,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城建学院“一桑一祉”团队以上海浦东新区高东镇楼下佳苑为试点,开展面向“一老一小”人群的空间改造实践,探索更具包容性的社区环境。 这一实践不仅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也展现了青年一代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参与。通过空间改造,既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为儿童创造了更安全、舒适的活动空间,推动了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互动与理解。这种以社区为基础的微更新,或许正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社区里,他们围绕中央广场与儿童之家两处空间同步推进改造工作。室外区域通过绘制节气农作物主题彩绘,结合粮食安全科普内容,激活红砖立面,进一步提升广场的公共功能与文化表达;室内则新增粮食主题墙绘与亚克力展板,引入轻量化的展示形式,营造出更具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社区环境。 这一系列改造举措不仅提升了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与教育价值,也体现了对社区文化氛围的重视。通过将自然节气与粮食安全知识融入公共艺术中,既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也让教育传播更加贴近生活、易于接受。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值得在更多社区推广。

   此次社区“微更新”项目由建筑学专业的师生共同设计与实施,强调采用“低成本、小尺度、可持续”的改造方式,在不破坏原有结构的前提下,提升空间功能与整体氛围。暑期改造完成后,社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居民停留和交流的频率显著增加,社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目前,“一桑一祉”团队已在浦东、奉贤等多个社区开展微更新实践,目前正在推进黄浦区老西门、瑞金二路等地的相关项目,持续探索不同社区规模下的微更新机制与共建模式。

   与此同时,在上海市智协的支持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童画故事助残扶困团队联合青年志愿者,与困境群体共同参与,在上海奉贤南桥镇及社区阳光家园开展了一次残疾人友好型社区空间改造工作,推动了更加包容和温暖的社区环境建设。 这一行动不仅体现了高校社会责任感的积极践行,也展现了青年一代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支持。通过与社区合作,将人文关怀融入实际项目中,有助于提升残疾人群体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正能量。这种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融合的做法,值得更多关注与推广。

   墙绘美化、轮胎休息区翻新、萱草花种植、木屑装饰、手印墙建设……这些“焕新”举措,让残障人士熟悉的社区空间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依托建筑学的专业优势,团队通过调研与访谈了解实际需求,经过方案讨论和共识凝聚,最终推动了改造工作的落地实施。

   社区邻里间,居民乔女士看到大学生们认真地进行墙面彩绘,感慨地说:“这些青年学生手把手地带领残障人士,让原本枯燥的角落变得充满活力。就连我家小孙女也被这美好的画面吸引,每天都要我带她来看,说这里的风景比画册里的还要美丽。”

   与青年们一起改造,智力障碍人士王先生吞吞吐吐地笑着说:“我从来没有体验过这样的活动,我很开心,也很感激!”据悉,这些青年以“专业+公益”方式,投入服务超200小时,现已完成5处社区空间的助残扶困微更新。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请输入您的姓名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
请输入评论内容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与这些优秀平台共同构建财经信息生态

科金社
www.wjgs222.cn 访问网站
科技快讯
news9999.cn 访问网站
文化潮流网
www.kouc.cn 访问网站
量子财讯
www.360shoulu.com 访问网站
查看更多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持续增加中,欢迎与我们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