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那些事2025年07月26日 11:25消息,校友经济赋能高校科创,行业校友会成创新加速器,探索产学研融合新范式。
近日,长石资本宣布其硬科技三期基金完成7.28亿元三关募集,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募集不仅获得了地方国资金融机构与产业界创始人的支持,更吸引了华中科技大学母基金与电子科技大学校友基金的加持,凸显出高校资本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日益重要作用。
这一动向背后,折射出我国高校正通过设立母基金、整合校友资源,深度参与科技创新与产业落地的结构性转变。“校友经济”已不再局限于情感联结或校园情怀,而是逐步演化为连接科研创新与市场应用的关键支点,成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引擎。
近年来,以清华、复旦、上海交通大学等为代表的顶尖高校纷纷发起设立科创类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向早期硬科技项目。在此背景下,一个由高校、校友、创投机构与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正在中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加速成型。高校不再只是知识生产的“象牙塔”,更成为技术孵化、产业培育和资本运作的重要策源地。
长石资本管理合伙人胡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高校正通过母基金形式支持教师、校友及在校生创业,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生产力。他指出:“投资机构与高校院系之间的连接正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而行业校友会,正在成为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的核心枢纽。”
今年6月,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行业校友会正式启动“校友企业走访”系列活动,首站走进伟测科技,吸引了20多位校友企业家、投资人及学院代表参与。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企业参访,更是一场关于技术演进、产业链协同与创业经验的深度对话,标志着校友组织从松散联络向实质性产业协作转型。
作为电子科大1989级校友、伟测科技创始人,骈文胜在现场分享了自己从职场积累到创业上市的全过程。他坦言:“创业极其艰难,不只需要能力、经验和人脉,还需要方向感与坚持不懈的热情。”即便公司已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他仍保持高强度工作节奏,并将未来三到五年的目标设定为“跻身全球第三方集成电路测试服务商前三强”。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骈文胜提出了一项看似“反常识”却极具战略意义的运营策略:在企业发展早期,有意识地保留部分产能未满载。此举并非资源浪费,而是为了在关键客户或重大订单出现时,具备快速响应的能力,从而抢占市场先机。这一思路让在场多位初创企业负责人深受启发。
“我们一直习惯于把产能跑满,认为这样才能体现效率。”傲来科技联合创始人张自然感慨道,“但今天才真正意识到,战略性留白也是一种竞争力。这不仅是产能管理问题,更是对增长节奏的战略把控。”这种来自实战的经验传递,正是校友平台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电子科大集成电路行业校友会计划持续推进此类走访活动,聚焦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等半导体关键环节,促进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合作与资本联动。同时,也将深化与集成电路学院的产教融合,助力培养兼具工程能力与商业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从初创企业的视角看,校友会的意义早已超越同窗情谊。它实质上构建了一个基于信任的资源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企业更容易获得客户的初步认可,打通项目试点通道,甚至实现订单转化。相比冷启动的市场拓展,校友间的“信任链”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与合作门槛。
作为本次走访的协办方,长石资本近年来持续深耕硬科技领域。其新募集的硬科技三期基金,除获得产业资本与地方政府支持外,还引入了两所工科强校的基金出资,体现出高校母基金对专业投资机构的认可与托付。
胡可本人是电子科技大学1979级校友,他强调:“高校母基金的加入,不只是资金支持,更是一种生态共建的信号。它推动形成了高校、创投机构、产业界与政府之间的四方协同机制。”在他看来,围绕优势学科、聚焦细分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才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有效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走访活动中,长石资本特别邀请了多家芯片设计企业以及封测与设备厂商代表参与,旨在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壁垒,激发协同效应。这种“投资+产业+校友”的联动模式,正在成为硬科技投资的新范式。
回溯长石资本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面对技术迭代快、市场波动大的硬科技投资环境,该机构已逐渐摆脱传统VC“项目猎手”的角色定位,转而追求成为产业生态的“共生体”。它不再仅仅追求财务回报,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能穿越周期、持续赋能的创新生态网络。
除了与电子科大、华中科技大学的合作外,长石资本还积极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保持互动。在项目布局方面,硬科技三期基金已投资电子科大校友企业兆强钛磁——该公司是国内磁性密封技术的领军者,其核心技术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充分体现了“学院派”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潜力。
“高校母基金在选择基金管理人时,越来越看重其是否真正具备推动成果转化的能力。”胡可表示,“我们与出资人之间的关系,不应是简单的资金委托,而应是共同织就一张深度协同的产业网络。”这种理念的转变,反映出中国创投生态正在从“资本驱动”迈向“生态驱动”的新阶段。
事实上,电子科大集成电路行业校友会的实践,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从最初的校友联谊,到如今组织企业互访、推动产教融合、探讨设立天使基金,其生态内涵不断拓展,逐步形成涵盖组织平台、资金机制、情感链接与产业协同的全链条模式。
集成电路行业校友会执行秘书长赵强表示:“我们正努力将资深校友在技术、管理、资本等方面的积累,系统性地传递给年轻一代创业者,帮助他们在复杂激烈的产业竞争中站稳脚跟。”这种“传帮带”机制,正是校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更深层次看,校友母基金只是激活高校创新资源的一个切入点。在电子科大校友会的实践中,企业互访、联合研发、人才共育等机制正在构建“校友圈—产业链—创新生态”的有机闭环。这种闭环不仅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从学校层面看,电子科技大学正积极推动与地方国资、校友企业及创投校友的协同合作,致力于将科研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创新项目走出实验室,进入生产线,最终走向全球市场。
而在校友会层面,设立聚焦集成电路等重点方向的早期天使基金的构想,也正在酝酿之中。这类基金若能落地,将极大缩短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距离,真正实现“前端孵化、中端加速、后端产业化”的全周期支持。
这些探索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生态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转变——从过去以论文和项目为导向的“研究主导型”模式,转向以产业化和市场价值为核心的“落地导向型”体系。这不仅是机制的升级,更是理念的革新。
从伟测科技的参访交流,到校友母基金的机制建设,再到创投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周期参与,一条由高校、校友、资本与产业共同构筑的新型协同路径正在清晰浮现。这条路径不仅关乎如何让科研走出象牙塔,更关乎中国硬科技能否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电子科大集成电路行业校友会的探索,或许只是高校创新生态演进的一个缩影,但它所展现的“校友经济”潜力,足以令人深思。当情感纽带与产业逻辑深度融合,当学术资源与市场机制有效对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股源自校园、根植产业的力量,将成为重塑中国科技创新格局的重要变量。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