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那些事2025年09月24日 22:49消息,用电量突破万亿,印证制造业升级趋势,彰显经济新动能。
9月23日,国家能源局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8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0154亿千瓦时,同比上涨5.0%,连续两个月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
从分产业用电情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达到1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第二产业用电量为59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第三产业用电量20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9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这些数据反映出各行业用电需求的持续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势头较为明显,显示出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态势。而第二产业虽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相对平缓,可能与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政策有关。居民生活用电增长放缓,也反映出节能意识的提升和用电方式的优化。整体来看,用电结构的变化正在逐步体现经济转型的成效。
全国全社会用电量持续高位运行,一方面受到夏季高温天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多项政策的推动,宏观经济呈现回暖迹象,各行业产能逐步释放。这一趋势反映出当前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以及极端气候对能源需求的直接影响。在保障电力供应的同时,如何平衡能源消耗与可持续发展,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继今年7月之后,8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再次超过万亿千瓦时,连续两月创历史新高。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0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1—8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687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64193亿千瓦时。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智部副主任蒋德斌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全国全社会用电量持续高位运行,这与夏季高温天气密切相关。7月至8月期间,我国多地经历了多轮高温天气,高温高湿的情况出现较早且持续时间较长。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在持续的高温高湿环境下,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需求迅速增长,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用电负荷多次刷新历史纪录。
另一方面,在一系列政策拉动下,宏观经济保持回暖态势,各行业产能持续释放。8月当月,全国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5%,为今年各月以来最高,其中,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原材料行业用电量复苏势头明显,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4.2%,比7月提高3.7个百分点;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体现出极强的发展韧性,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9.1%,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约4.6个百分点。且所有子行业均实现正增长,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光伏产业制造用电量也都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显示出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用电量向上攀升。
传统高载能行业显现出复苏的迹象。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8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用电量增长显著,增速分别为10.1%和2.4%,较上月分别提升了9.6和2.1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8月用电量同比增长3.9%,与上月水平基本一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月用电量同比下降0.5%,降幅较上月收窄了3.5个百分点。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国用电量增长与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存在紧密关联。从增长动能分析,我国产业链构成完整生态系统,其整体用电量上升将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同时,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对经济周期反应敏感,若预期经济回暖即会扩大生产规模。鉴于我国电力消费高度集中于上述行业,其用电量增长将显著拉动整体电力需求,对电力供需格局具有显著影响。未来电力需求能否保持增长态势,仍需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但今年下半年用电量持续突破万亿千瓦时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从前8个月的数据看,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的用电量增速也很快。
具体来看,1—8月,第一产业用电量达到10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6个百分点。8月当月,一产用电量同比增长9.7%,较去年同期提升了5.1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和渔业用电量增长最为显著,分别达到12.3%和10.9%。 从数据来看,第一产业用电量的持续增长反映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经济活力的提升。特别是畜牧业和渔业用电量的高速增长,说明这些领域在技术升级和规模化经营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政策进一步向农业倾斜,第一产业用电需求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第二产业用电量持续回暖,8月份同比增长达到5.0%。1至8月,第二产业累计用电量为4.3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从单月数据来看,8月第二产业用电量继续保持回升态势,同比增速较上月提升0.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也提高了1.0个百分点。 从用电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工业生产活动正在稳步恢复,反映出实体经济的活力逐步增强。尤其是制造业和建筑业等重点行业,用电需求的增长更为明显,这可能与政策支持、市场回暖以及项目推进密切相关。不过,也要看到,尽管增速有所提升,但整体增长仍处于温和水平,未来仍需持续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和产业政策的落地效果。
第三产业用电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至8月份,第三产业用电量达到1.3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7%。8月份当月,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较上月略有回落,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增长率为7.2%。
值得注意的是,1—8月,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5.3%,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2.5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5个子行业增速均超5%,新能源整车制造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1—8月份用电量同比增长23.0%,体现出先进制造领域的强劲活力。
林伯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二产业用电增速明显,随着经济持续向好,这一增速还有望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电力消费保持较高增长,这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的规模化推广以及数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些因素未来仍将是推动电力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值得注意的是,电力行业的持续增长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当前发展趋势看,电力消费的快速增长不仅是经济活力增强的体现,也反映出产业结构正在向更高效、更清洁的方向转型。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也为绿色低碳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如何在保障电力供应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政策制定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服务业用电结构同样呈现出新经济的特征。1至8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5.8%,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8.8%;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8%,其中,受电动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影响,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4.1%。
林伯强认为,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的快速发展,对电网结构的优化和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矛盾在于新能源的波动性特征。从数字经济角度看,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目前虽尚未形成明显的供给压力,但已对电力结构的调整带来了显著挑战;在电网保障方面,关键问题同样集中在系统稳定性上。当前我国电力供应增量总体充足,但随着风电、光伏在电力结构中占比的大幅提升,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要求也明显提高。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已出台绿电直连等相关政策,推动电源侧提升供电的稳定性,同时促进电网侧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增强系统的保障能力。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