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那些事2025年08月05日 08:43消息,松延动力宣布7月人形机器人量产交付破百台,订单落地加速。
在宇树、智元、优必选相继获得大额订单后,又有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在家用化应用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人形机器人行业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头部企业不断传来利好消息,显示出该领域正加速向商业化迈进。智元和优必选的成功案例为行业注入信心,而新出现的突破则进一步证明,人形机器人正在从技术研发阶段逐步走向实际应用场景。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技术的成熟,也预示着未来在服务、制造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8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松延动力在7月份实现了量产交付105台人形机器人,其中N2型号交付92台,E1型号交付13台,环比增长176%,创下单月交付量新高,成为公司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 从当前行业发展来看,人形机器人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而企业能够实现如此规模的量产交付,表明技术成熟度和制造能力正在稳步提升。此次松延动力的交付数据不仅体现了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反映出市场对这类产品的需求正在加速释放。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更多场景中落地,推动相关产业链持续发展。
松延动力在启动量产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便实现了单月交付突破百台的业绩,其单月交付量已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前列。公司方面表示,目前松延动力仍处于产能快速提升的阶段,团队正全力以赴提高交付能力和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能够稳定可靠地送达用户手中。这一进展不仅展现了企业强大的执行力,也反映出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前松延动力拿到过大量的人形机器人订单,但是只有能够成功量产交付履约,才能够算真正完成商业化闭环。”英诺天使基金管理合伙人周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他指出,这次松延动力单月交付量突破百台,证明了团队具有快速组织大规模生产,快速爬产的超强执行力,也帮助松延动力完成了能力板块的闭环验证。对于一家商业化的机器人公司而言,拿单和交付同样重要,只有两块能力兼备,才能完成商业化闭环。
订单激增后全力做好交付
松延动力成立于2023年,其创始团队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自成立以来,公司已顺利完成五轮融资,投资方涵盖英诺天使基金、SEEFund无限基金、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九合创投以及北京未来科学城基金等。
今年4月19日,在北京亦庄举办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上,松延动力旗下的N2机器人获得亚军,吸引外界大量关注。出圈之后,公司迎来订单激增。据了解,在马拉松结束的两个月后,松延动力的总订单规模已经突破2500台、总合同额超过一亿元——这让松延动力成为当时继宇树科技之后,又一家销量破千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今年下半年,松延动力将重点放在机器人生产和交付上,力争将订单突破亿元的目标转化为实际收入破亿元。这一目标在6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创始人姜哲源曾明确表示。展望明年,公司计划实现交付量达到万台的规模。 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松延动力正逐步从订单积累向实际交付迈进,这不仅是业务增长的关键一步,也反映出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布局正在加速落地。订单破亿到确收破亿的转变,意味着企业不仅在市场拓展上取得进展,更在项目执行和财务转化方面具备了更强的支撑能力。而万台交付目标的设定,则进一步表明其对未来市场的信心与规划的清晰度。随着2025年8月的到来,这些目标的实现情况值得持续关注。
松延动力为了实现人形机器人产品的稳定批量交付,已在京、常、东三地布局生产基地。其中,北京工厂位于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占地3000平米;常州工厂则设在天宁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拥有2100平米的标准厂房。此外,公司还专门设立了东莞基地,专注于仿生人形机器人的生产。 从产业布局来看,松延动力选择在北京、常州和东莞设立生产基地,显示出其对区域资源与制造能力的精准把握。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为技术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常州依托成熟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有助于提升制造效率;而东莞则以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灵活的供应链体系,成为仿生机器人规模化生产的理想选择。这种多点布局不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增强企业在不同地区的市场响应能力,为后续产品推广和市场拓展打下坚实基础。
姜哲源形容,交付是一道“鬼门关”。如果产能无法满足、产品无法按时交付,客户便会纷纷催促,届时公司的沟通成本将变得非常高。此外,即使产量达到了预期,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机器人在交付后稳定性不足,出现大量损坏和需要返修的情况,同样会给公司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
由此,姜哲源曾带领公司整个硬件团队和生产团队,共同召开了“百日誓师大会”——集中全力奋战100天,解决量产与交付问题。他强调,全力以赴确保交付,是今年最为关键的任务。
人形机器人行业量产交付进入马拉松“起跑阶段”
今年,人形机器人仍然是资本最为关注的热门领域。松延动力在今年3月完成两轮过亿元融资,据悉,公司近期有两轮新融资正在交割,分别是A++轮和Pre-B轮,融资规模约数亿元。
除了松延动力获得新融资外,2025年还有多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包括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星海图、千寻智能、它石智航等。其中,它石智航(TARS)在天使轮阶段成功募集1.2亿美元,刷新了中国具身智能行业的天使轮融资纪录。银河通用和宇树科技分别获得了11亿元和7亿元的融资,同样引发广泛关注。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这些融资事件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领域的高度认可。尤其是在技术不断突破、应用场景逐步拓展的背景下,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不过,随着更多企业涌入,行业竞争也将加剧,未来能否实现商业化落地,仍是考验各家公司的重要课题。
在寻求融资的过程中,人形机器人公司也在不断推进商业化进程。7月18日,优必选成功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价值9051.15万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这也是优必选迄今为止中标的金额最大的订单。此前,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也中标了中国移动旗下公司的“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金额为1.24亿元。
如果企业长期依赖融资维持运营,就容易受到资本市场变化的影响。公司希望尽快构建起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的完整商业化链条,并通过售后服务反馈不断推动技术研发取得突破。只有当企业实现盈利并拥有稳定的正向现金流,发展才会更加稳健,也才有能力去追求更远大的目标。姜哲源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曾表示。
当头部企业不断斩获新订单,并在交付方面取得新进展,人形机器人企业是否已迎来商业落地的爆发期?对此,周全表示,行业共同的目标是实现通用具身智能,目前全行业的订单量和交付规模距离真正的爆发仍有一定差距,现在只能说刚刚完成了马拉松的起跑阶段。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多家人形机器人在应用场景上出现了同质化竞争的现象。周全指出,人形机器人行业应重点关注两个方面:高产品竞争力和高价值应用场景,只有实现产品与场景的有效匹配,才能推动行业的规模化商业落地。
松延动力的订单主要来自教育、科研、文旅展示和商业演出等领域,与竞争对手存在较高的重合度。目前,松延动力团队的重点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进一步深化现有应用场景的渗透,以及积极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场景开发仍处于初期阶段,松延动力通过大力开拓新场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同质化竞争。周全表示。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