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那些事2025年08月07日 13:05消息,300+从业者齐聚杭州,共探AI智能眼镜供应链趋势。
当前,AI智能眼镜行业正处于技术快速更新、市场持续增长以及应用场景不断扩展的重要阶段,供应链的完善与优化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8月5日,由XRVision联合BEYONDExpo主办的VisionXAI智能眼镜供应链趋势大会在杭州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了行业内外对供应链发展的关注与探讨。 当前,AI智能眼镜正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其背后依赖的不仅是核心技术突破,更离不开高效、稳定的供应链支持。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此次大会的召开,不仅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了交流平台,也反映出行业对供应链体系升级的迫切需求。未来,如何构建更具韧性与协同性的供应链,将成为决定AI智能眼镜产业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
本次大会吸引了100家国内外智能眼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300名行业从业者齐聚一堂,共同交流探讨光波导技术、碳化硅材料、MicroLED、智能眼镜屈光度矫正方案和高密度电池等AI智能眼镜供应链中的关键核心技术。
大会上,多位行业专家分享了AI智能眼镜供应链各环节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他们对行业的深入思考。值得一提的是,大会现场共展示了30多款智能眼镜,涵盖AI智能眼镜、采用光波导显示或BirdBath方案的AR智能眼镜,参会者能够一站式体验当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智能眼镜正逐步从概念走向实用,技术迭代与应用场景的拓展同步推进。供应链的成熟度和产品的多样化,反映出行业正在向更加稳定和成熟的阶段迈进。而现场丰富的体验机型,也让外界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一领域的发展潜力和未来方向。
智能眼镜破局:轻量化设计激活亿级存量市场
“刚需场景决定了用户粘性,解决近视问题目前是戴眼镜人群的首要需求。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眼镜时,并不会考虑智能功能,而是从‘看得清楚、价格合适、款式喜欢’这一基本诉求出发。”
曾任依视路创新事务负责人、现为VISTA远景光学与智能穿戴负责人郝育昭,结合其在传统眼镜行业近20年的丰富经验,在大会现场发表了题为《如何打造好看&舒适的智能眼镜》的主题演讲。
在他看来,目前,大多数智能眼镜的功能与手机、手表存在重叠,导致其使用场景不够明确,替代性较强。同时,当前智能眼镜的续航能力难以满足用户全天使用的需求,当智能功能缺失时,一副性能出色的眼镜将有助于降低用户的弃用率。
此外,眼镜与手机、手表等产品有着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眼镜侧重的是人体工学与美学的平衡,手机的核心设计目标则是功能驱动下的极简主义,而手表则是工具属性兼具身份象征。郝老师建议,智能眼镜厂商要特别注重这里面的区别,注重眼镜的舒适度和美观度。
在新技术应用的初期阶段,激活现有市场是吸引用户的重要途径。作为轻量化AR智能眼镜领域的先行者,微光科技CEO戴照恩博士以USB3G上网卡、新能源汽车等成功连接新旧需求的“桥梁”产品为例,指出全球约20亿的眼镜用户群体是推广AR技术最具潜力的庞大存量市场。
在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庞大的存量市场成为关键。基于这一洞察,微光科技以模块化设计为切入点,推出了全球首款夹片式智能AR眼镜。该产品使用户无需更换日常佩戴的镜片,即可轻松体验AIAR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大幅降低了使用门槛。
▲ 微光科技下半年推出的全彩AR眼镜产品
会上,戴照恩博士宣布将于下半年推出两款全新的全彩AR眼镜产品。新系列将继续贯彻微光科技公司“极致轻量化”的核心设计理念,在众多细节上实现产品突破。
AI智能眼镜产业链亮出新方案
当前AI产品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共性问题:续航时间普遍较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移动场景中的深度应用,并对用户体验产生了一定影响。尽管技术不断进步,但在实际使用中,用户仍然会因设备电量不足而不得不频繁充电,从而影响使用连续性和便利性。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可能阻碍AI产品在更多场景下的普及与推广。
豪鹏科技AI业务负责人朱兆祯表示,AI眼镜在电池方面有六大核心需求,分别是高能量密度、轻量化设计、快速充电能力、安全性、温度管理以及长循环寿命。他认为,在电池与结构件领域,高密度电池和轻量化材料(如钛合金、碳纤维)是提升续航能力和佩戴舒适度的关键突破方向,电池技术将成为推动AI眼镜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解决AI眼镜续航时间短的问题,业界普遍认为短期内将主要通过采用多块电池、增程环和换电等方式来应对,而中长期则会逐步引入方钢叠片、固态电解质、硅负极等技术方案,最终长期来看,固态电池将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据了解,豪鹏科技作为一家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并在全球市场中展现出综合竞争力的锂离子电池与镍氢电池企业,目前正以“AllinAI”战略为引领,成功研发并量产了钢壳叠片等高能量密度电池。针对AI眼镜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对电池小型化、长续航等方面的需求,公司积极提供灵活且可靠的一站式电池解决方案。 在当前智能设备持续向微型化、高性能方向发展的背景下,豪鹏科技的布局显得尤为及时。其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电池性能,不仅有助于满足终端产品对能源管理的新要求,也为行业树立了更具前瞻性的标杆。这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研发路径,值得业界关注和借鉴。
除了续航,进行差异化已成为众多智能眼镜厂商关注的重点方向。 在当前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产品功能、设计语言或用户体验的创新来实现与竞品的区隔,正成为各大厂商布局的关键。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行业对细分市场需求的重视,也预示着未来智能眼镜将朝着更加个性化和场景化的方向发展。
小米智能眼镜供应商深圳市唯酷光电有限公司穿戴事业部总经理黄琰羚女士则分享了液晶电致变色技术在三类眼镜中应用,“应用于AI眼镜,可快速调节透光度与镜片颜色,适配多样交互场景;应用于AR眼镜能平衡虚实光照,优化显示效果并降低功耗;而应用在传统眼镜则兼具实用与时尚,自动适配全天光线,多色可选提升搭配感,兼顾舒适与美观。”
ISP则是决定AI智能眼镜拍摄效果的关键模块。“相比于手机,AI智能眼镜拍摄优点是快速拍摄和第一人称视角,用户的期待是拍摄效果尽可能接近手机的水平。厂商在ISP的选择上,像素点达到12M就够了,多帧融合算法是关键,基础效果要重点看极端场景下的对比。”前荣耀影像专家李龙在基于多年在手机影像及AR智能眼镜影像方面的积累,围绕《ISP的发展历程》这一主题展开分享。
李龙在认为,影像的体验要细化成效果、延迟、稳定性和热四个方面。在大会现场,他对比了当前已发布的AI眼镜产品影像情况,从对比结果上来看,多款AI眼镜影像基础效果调试的问题还有很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同时他还建议,算法导入与画质调试介入时间虽然晚,但重要性程度非常大,智能眼镜厂商可以多给画质调试预留时间。
AR智能眼镜的发展依赖于光学及显示技术的发展
2025年下半年,包括Meta、三星在内的多家厂商计划推出具备显示功能的AR智能眼镜,而这类设备的用户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MicroLED技术和光波导等光学与显示技术的持续进步。 随着这些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AR智能眼镜有望在视觉效果、佩戴舒适度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实现显著提升。未来,这类设备或将更广泛地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成为人机交互的重要载体。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产品迭代,也预示着一个更加沉浸式、智能化的数字时代正在到来。
Cellid、慕德微纳、理湃光晶是光波导领域的领先企业,目前各自专注于不同技术方向的光波导产品研发与应用。来自这三家企业的代表分别就其在技术路径上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分享。
2027年起,AR智能眼镜产品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短期内,Cellid正在推进单层玻璃全贴合方案,而从中长期来看,树脂材质的波导技术将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但目前仍需提升良品率,并解决如彩虹纹等技术难题。Cellid中国区负责人周仲表示。 从当前技术发展路径看,AR设备在显示技术上的突破将直接影响用户体验与市场接受度。单层玻璃全贴合虽能提升视觉效果,但受限于工艺和成本,难以满足大规模商业化需求。相比之下,树脂波导具备轻薄、可量产的优势,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然而,技术成熟度仍是关键瓶颈,尤其在光学均匀性和生产稳定性方面,仍需持续投入研发。若能在未来几年内实现突破,将为AR智能眼镜的普及奠定坚实基础。
Cellid是一家总部位于日本东京的光波导技术企业,此次是该公司首次携其旗下产品亮相中国展会,其中包括60度视场角的全彩衍射光波导产品,以及支持屈光度矫正的光波导产品。
据周仲介绍,目前Cellid在树脂类衍射光波导上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并且在2024年获得sid最佳年度产品奖,这次在中国第一次正式公布了包含玻璃和树脂的多种全彩光波导方案,并且由于Cellid的树脂类光波导具有良好的透过率,在电池消耗上能够提供更好的续航能力。
“Cellid一直关注用户体验,所以通过树脂全贴合工艺可以为客户提供更轻便的解决方案,同时在用眼安全和减轻眼部疲劳上推出了pull/push方式的解决方案。Cellid同时致力于大FOV的全彩解决方案,预计今年年底会推出FOV 50度的树脂,FOV 70度的玻璃材质光波导方案,同时为了解决光机瓶颈也在开发适合大FOV的全彩光机。”周仲说。
国内衍射光波导领域的领先企业慕德微纳(杭州)科技有限公司CEO杜凯凯对当前AR衍射光波导的主流技术方案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其优势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量产潜力的解决方案。 在当前AR显示技术的发展中,衍射光波导作为实现轻薄、高透过率显示的重要路径,已被多家企业广泛采用。然而,其在光学性能、良品率及成本控制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杜凯凯的分析不仅揭示了现有技术的局限性,也为行业提供了更具落地性的改进方向。随着AR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如何实现稳定、高效的量产将成为推动技术普及的关键。
慕德微纳目前专注于刻蚀光波导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针对行业中长期存在的闪耀光栅、倾斜光栅和渐变深度光栅的刻蚀难题,已形成自己的量产解决方案。尤其是在碳化硅波导的应用上,该企业在轻量化、减少彩虹纹现象以及提升热管理性能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光波导技术正朝着更高精度、更优性能的方向演进,而刻蚀工艺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器件的性能表现。慕德微纳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突破,不仅有助于解决现有技术瓶颈,也为相关应用提供了更可靠的技术支撑。特别是在碳化硅材料的应用上,其综合性能优势明显,未来在高端光学器件中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来自理湃光晶事业部经理李雨雪分享了理湃在几何光波导技术方面的探索,“公司首发的全彩大视场几何光波导显示产品,实现了全彩小体积(光机体积1cc)大视场(FOV53°)的行业突破。通过精密冷加工与智能组装双产线协同,波导量产良率稳定在96%以上。”
据悉,理湃光晶13年来专注几何光波导技术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从设计到量产的全链条核心技术,构建了完整的自主技术体系。李雨雪介绍,上述产品已规模化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维保及医疗手术导航等领域,推动AR设备向高性能、低成本、规模化方向发展,加速虚实融合时代的到来。
除了光波导技术,MicroLED的技术发展对于AR智能眼镜的显示功能至关重要。
鸿石光电总经理龚金国分享了基于混合堆叠结构的单片全彩Micro LED微显示芯片技术。龚总指出Micro LED 基于半导体微纳加工工艺,目前微显示屏最小可做到0.12inch,对应光机尺寸较LCD、DLP、LCOS等大幅度减小,为AR设备提供了更完美的选择。
同时,鸿石光电提出了一种实现单片全彩的新方法——混合堆叠结构HSS。该技术结合了两次晶圆键合和一次量子点色转换工艺,融合了蓝绿外延与量子点转换的优点,有效弥补了传统全彩方案在材料上的不足。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这种技术路径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提升了显示效果的稳定性与色彩表现力,也为未来Micr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类似的技术突破将更频繁地出现,推动整个产业向更高性能、更低功耗的方向演进。
目前,基于HSS技术的0.12英寸单片全彩样品已成功实现120万尼特的白光亮度,红光性能也因量子点发光面积的扩大而得到明显提升。按照鸿石智能的规划,公司计划在2026年完成200万尼特亮度产品的初步小批量交样,并于2027年实现量产,为AI智能眼镜提供更优质的全彩显示解决方案。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进展标志着微型显示技术在亮度和色彩表现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随着AI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对显示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亮度、全彩显示将成为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鸿石智能的布局不仅体现了其在显示技术领域的前瞻性,也为未来智能终端的视觉体验提供了有力支撑。
海南天智丰和作为恒玄的核心ODM,对恒玄芯片具有深入的研究与理解。据悉,由天智丰和携手亮亮视野共同开发的基于恒玄2800平台的LeionHey2AR智能眼镜已正式进入量产并开始发货,该产品搭载了JBD的MicroLED技术以及光舟半导体的光波导方案。
天智丰CEO潘晓雷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基于恒玄2800方案的带显示类AR智能眼镜的最佳实践》的主题演讲,详细介绍了恒玄BES2800BP-ZE7芯片的关键特性、JBD光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在研发和调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除了已实现量产的AR智能眼镜,天智丰正在研发基于恒玄BES2800平台的研极微方案的天龙眼镜。潘晓雷介绍了当前市场上不同ISP的特性,并分享了选择研极微ISP的原因。
从“科技单品”到“个性配饰”,多SKU或成破局关键
显示的主要应用场景有哪些?制约显示走向更大范围应用的瓶颈在哪里?在最后圆桌讨论环节,各位嘉宾围绕着“显示是否会成为智能眼镜的标配”、“目前制约显示大规模应用于智能眼镜的瓶颈”及“中国智能眼镜市场什么时间点会迎来爆发”等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知名投资机构XSquare的创始人夏伟奇从消费者的角度对相关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认为AI音频眼镜、AI摄影类智能眼镜、具备显示功能的AR智能眼镜以及传统眼镜等多种产品形态将在未来长期共存。
夏伟奇认为,在AI应用没有产生killer app之前,中国智能眼镜销量的暴涨来自于SKU的多样性,这源于智能眼镜和手机等功能性的消费电子产品不同。“对于近视用户,眼镜是从起床第一时间就拿起来戴的东西,具备很强的装饰属性,个性化的需求是很强的,其次才是智能功能。很难想象未来大家都戴同一个样式的眼镜出门, 单一的SKU很难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夏伟奇补充道。
在郝育昭老师看来,Rayban Meta智能眼镜的成功在中国市场是不能复制的,Rayban Meta的合作代表的是全球顶尖的眼镜品牌与全球顶尖的科技品牌的合作,这样强强联合的组合在中国几乎不能实现,而对于一款智能眼镜的成功的定义也需要重新思考。
在传统眼镜市场,一个品牌通常会推出数百甚至上千款眼镜SKU。一般来说,一款SKU产品年销量达到一万副就已经非常成功。而小米AI智能眼镜仅提供一种框架、三种颜色,在短时间内便实现了近十万个的销量,已属显著成功。郝老师表示,持续推出多种经典款式并搭配多样CMF方案的长期策略,将是智能眼镜厂商实现规模发展的关键方向。
另外,在他看来,当前智能眼镜普及受限的一个重要因素仍在于线下销售渠道。传统眼镜市场中,85%的销量来自线下渠道,而目前智能眼镜的毛利率较低,导致线下门店销售积极性不足。因此,实现智能眼镜的成本降低,将更多利润空间留给渠道方,显得尤为重要。
微光科技的创始人戴照恩博士认同智能眼镜产品拥有多个SKU的重要性。戴照恩博士指出,当前传统电子产品的OEM工厂通常不接受小批量的生产订单,这与眼镜行业对多SKU的需求存在矛盾。
据他介绍,目前实现多SKU的生产成本仍然较高,微光科技正在自主研发生产线,以在制造环节降低多SKU的实现成本,从而实现不同功能和样式的灵活组合。Cellid中国区负责人周仲则表示,当前显示功能的应用场景仍较为有限,这也制约了显示功能在智能眼镜中的普及率。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现场共提供了30多款智能眼镜供观众体验,其中不少新品为首次亮相或首次开放真实机体验,包括Oakley Meta HSTN智能眼镜、成都高屿研发的CoreyAir2全彩光波导碳化硅光波导智能眼镜、上海衍见维实的电子变焦镜片及原型机、Cellid 60度大FOV全彩光波导原型机、搭载恒玄2800主控芯片的显示类智能眼镜原型机、Looktech AI智能眼镜,以及基于V821芯片的800万像素白牌新品等。
另外,包括RokidGlasses、雷鸟X3Pro、小米电致变色眼镜、EvenRealityG1、魅族StarVAir2、光粒科技智能泳镜、INAIR智能眼镜、VITURE智能眼镜等市场上备受关注的产品,也在本次大会现场提供体验机会。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