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项医疗保障国标出台,全面解读未来健康守护新蓝图,一图看懂政策亮点与民生影响。
记者今日获悉,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式发布《医疗保障信息平台 便民服务相关技术规范》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标准由国家医疗保障局牵头组织研制,是我国医疗保障领域首个国家级技术规范,标志着我国医保信息化、标准化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
《医疗保障信息平台 便民服务相关技术规范》基于全国医疗保障信息平台的工程实践成果编制而成,其核心技术已在各地广泛落地应用。经过大规模实际运行验证,标准在科学性、实用性与普适性方面表现突出,适用于各类与医保系统对接的机构,包括定点医药机构、合作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政务服务部门及其他相关单位。标准明确界定了医保码(医保电子凭证)、医保移动支付、医保电子处方、个人医保信息授权查询等核心便民服务的接入方式、功能要求、性能指标以及安全防护体系,为全国统一、高效、安全的医保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随着医保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医疗保障服务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目前,在已接入医保信息平台的定点医药机构,参保群众只需通过手机扫码或人脸识别即可完成医保账户登录,实现挂号、就诊、检查检验、报告打印、取药、住院办理、电子处方流转及医保即时结算等全流程“一码通办”。这种全时在线、多渠道融合、全国通办的服务模式,极大提升了群众就医购药的便捷度和满意度,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截至今年7月,全国已有超过93万家定点医药机构接入医保码服务,合作展码渠道达240余个,累计完成医保结算达120亿笔;医保移动支付覆盖机构4.7万家;支持医保电子处方流转的机构突破35万家,累计开方量超过6300万张。这些数据不仅反映出医保数字化服务的迅猛发展,也说明公众对高效、便捷医保服务的强烈需求正在被有效满足。
作为一项覆盖全民、关乎民生的重大公共服务工程,此次国家标准的出台恰逢其时。它不仅填补了医保领域国家标准的空白,更意味着医保服务将从“能用”向“好用、通用、安全可靠”全面升级。可以预见,随着2026年标准正式实施,全国各地医保便民服务的接口将更加统一,系统兼容性更强,跨区域、跨机构的服务协同能力也将显著提升。这将进一步推动医保服务均等化、规范化发展,尤其对异地就医、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具有深远意义。
更重要的是,这一标准的发布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正在从“制度全覆盖”迈向“服务高质量”的新阶段。未来,随着技术规范的落地执行,医保数据的安全性、服务的可及性与用户体验的优化将更加协调统一。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智慧、高效、人性化的全国医保服务体系正在加速成型,为亿万参保人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安全感。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