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合伙今朝反目!私募内斗引发托管券商回应,事件持续发酵。
靖奇投资股东之间的内斗,正在层层升级。
8月8日上午,量化私募靖奇投资的法定代表人范思奇通过公司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称,由于公司基本账户曾出现大额异常资金转移,相关账户的线上操作已被冻结。目前,靖奇投资的付款业务只能通过柜台线下转账方式进行,需由公司法人及一名股东共同携带合同原件、付款凭据及相关资料前往银行柜台办理。同时,公司也提醒合作伙伴提高警惕,切勿接受未经法定程序授权的付款安排。 此次事件反映出企业在资金安全管理方面仍存在较大风险,尤其是在当前金融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企业更应加强内部风控机制,避免因操作漏洞导致资金损失。此外,此类突发状况也对合作方提出了更高的合规要求,需在交易过程中保持审慎态度,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符合规范流程,以降低潜在的法律与财务风险。
此前,范思奇与公司另一股东唐靖人之间出现矛盾,双方争执激烈。唐靖人回应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法人正在办理变更手续,待变更完成后将尽快恢复账户的正常使用。目前公司微信公众号由范思奇掌控,但其内容并不代表公司官方立场。唐靖人同时表示,公司运营状况正常,产品运作也未受影响,并强调“哪怕只剩下一个客户,也会继续认真负责地服务下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司内部的分歧已对日常运营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信息传播渠道的控制问题,容易引发外界对公司管理稳定性的担忧。尽管双方均表态维持业务运转,但如何在股权和管理权上达成共识,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企业内部的矛盾若长期无法妥善处理,不仅会影响投资者信心,也可能对客户信任造成冲击。因此,尽快完成法人变更、明确管理职责,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公开信息显示,靖奇投资成立于2015年,主要专注于量化投资领域,借助数据挖掘与建模等计算机技术对二级市场进行投资,构建了覆盖多周期、多市场的产品体系。根据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靖奇投资的管理规模处于10亿元至20亿元之间,其近一年的超额收益在同类产品中位列第七。
两名创始人中,范思奇担任投资经理,主要负责算法交易模型的开发,专注于统计建模在中国证券及期货市场的应用与研究;唐靖人则长期从事证券、期货私募产品的相关业务,现任产品总监兼风控官。
“靖奇投资”名称来源于两位创始人名字中各取一字。根据中基协的备案信息显示,范思奇持有公司36.36%的股权,唐靖人和茅诺平各自持股27.27%,而上海竞而启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则持有9.09%的股份。
6月10日,范思奇在给投资者的公开信中表示,他将在当月卸任靖奇投资基金经理一职,其管理的基金产品也将于当周起正式进入清盘流程。6月12日,靖奇投资对此作出回应,称此次“基金清盘”仅涉及范思奇个人管理的部分自营产品,占公司整体资产管理规模的比例较低,对公司整体经营无实质性影响,并强调“所有资管产品均正常运作,策略稳定,业绩达标,不存在任何清盘计划”。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范思奇的离职及其所管产品的清盘,更多是个人职业调整的结果,而非公司层面的重大变动。靖奇投资的回应也表明,公司整体运营并未受到冲击,市场对公司的信心仍保持稳定。不过,此类事件仍可能引发投资者对基金经理变动与产品稳定性之间关系的关注,尤其是在私募基金领域,管理人的专业能力和稳定性往往直接影响产品的表现。因此,投资者在面对类似情况时,仍需保持谨慎,关注后续的产品运作及公司公告。
6月22日,范思奇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近期一场“精心策划”的股东会仅提前9分钟通知他,便将其从自己一手创立的靖奇投资中“踢出”。对此,唐靖人回应中国基金报称,范思奇存在擅自清盘、删除数据等违规行为,股东会在发现相关问题后决定将其罢免。 此次事件反映出公司内部治理可能存在严重分歧,尤其是对于创始人与管理层之间的权力边界问题。提前9分钟通知股东会的做法,不仅显得不够专业,也容易引发外界对程序公正性的质疑。而范思奇方面所指的“精心策划”,或许正是出于对自身权益被忽视的不满。双方各执一词,背后或许隐藏着更复杂的利益冲突。此类事件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企业稳定,也可能对投资者信心造成冲击。
随着矛盾进一步激化,范思奇发表声明否认“删库跑路”等相关传闻,强调公司不存在外部资本介入,股东借款支持其创业的说法不属实,股东垫资发放工资的情况也不存在,同时表示从未与股东讨论过股权转让的事情。
他表示,7月2日,在要求两名股东归还公司法人章和银行U盾后不久,公司基本账户中的500万元资金被全部转走。截至当天晚上9点,账户余额仅剩2600元。
8月7日,靖奇投资的另外两位股东唐靖人和茅诺平(合计持股54.54%)联合发布声明表示,依据临时股东会会议决议,决定免除范思奇的执行董事及法定代表人职务;对其在担任执行董事期间的财务情况进行离任审计;并依法追究其给公司造成的财产损失相关法律责任。同时,选举唐靖人担任公司执行董事及法定代表人,并聘任其为经理;选举茅诺平担任公司监事。
两人还谴责范思奇存在自2022年以来长期居住在日本,未实际负责公司日常业务,近期因与其他股东经营理念不和,公开中伤公司其他股东,借助法人身份擅自清盘基金产品,恶意挂失公司印章等“不当行为”,破坏公司日常经营。
目前双方各执一词,均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相关问题。此事引发外界关注,反映出在争议面前,法律成为各方寻求公正的重要手段。尽管具体细节尚未完全公开,但双方坚持依法维权的态度,也体现了现代法治社会中对程序正义的重视。在类似事件中,法律不仅是解决纠纷的工具,更是维护权益、厘清责任的关键依据。
量化私募股东内斗,火却烧到了托管券商头上。
8月7日,范思奇在一份公开声明中指出,有人员未经授权擅自使用伪造的法人印章,并冒用其签名进行相关操作。他提醒相关的托管机构、证券公司以及合作方,务必仔细核查所收到的法人授权文件及印章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以避免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和损失。
他提到,已于2025年6月通过律师函正式要求相关人员归还印章,并于6月底向公安机关重新办理了法人印章的备案手续。目前公司印章由范思奇本人持有,任何其他人员持有并使用该印章的行为均属于伪造或非法占有。
范思奇指出“靖奇天弓聚配专享1号”产品在设立和运作过程中存在未经公司法人授权的问题,同时质疑招商证券作为托管人未履行基本的核查职责,已涉嫌违反基金相关法律法规。对此,范思奇已向监管部门提交了投诉举报材料。 从监管角度来看,此类事件反映出部分私募产品在合规管理上仍存在明显漏洞,尤其是对授权流程和托管责任的忽视,可能对投资者权益造成潜在风险。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私募基金运作的监督,确保其依法依规进行,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目前,该管理人旗下共有56只产品在运作,我公司仅负责托管其中3只,且这些产品均未在我公司开设账户进行交易。招商证券相关负责人向券商中国表示,经过沟通,多家相关托管机构均认为,所有产品的设立和运作均已经过管理人的合法合规确认,未发现有违反基金法律法规的情况。
根据中基协公示信息,靖奇投资目前共有112只备案产品,其中处于“正在运作”状态的为56只。从托管人来看,国泰海通证券托管的产品最多,共23只;国信证券托管15只,兴业证券托管4只,招商证券托管3只,其余8家券商的托管数量均在1至2只之间。 从数据分布来看,靖奇投资的托管资源相对集中,主要依赖几家大型券商。这种集中度可能反映出公司在选择托管机构时更倾向于与实力较强的券商合作,以确保资金安全和运营效率。不过,对于中小券商而言,托管数量较少也意味着其在该公司的业务中占比不高,未来是否有拓展空间值得关注。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