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建以真金投入打造绿色生态,绘就塞上奇迹,展现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经济脉动银川8月11日电 从曾经电力供应不稳定的小乡镇,到如今实现全绿色用电的现代化小镇;从长期受困于水资源短缺、农业“靠天吃饭”,到通过系统性基础设施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的蜕变,是中国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的缩影,也折射出金融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联合发文,明确提出围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领域,提升金融支持的精准度与可持续性。这一政策导向正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推动绿色发展从蓝图走向现实。
在闽宁镇,大唐闽宁共享储能电站被形象地称为“超级充电宝”。它有效解决了新能源发电波动性大、消纳难的问题,白天将富余的光伏、风电储存起来,夜间根据用电负荷分段释放,实现了全镇6万多人生产生活用电的100%绿电供应。据测算,该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20万棵。这不仅是一次能源结构的革新,更是对“双碳”目标的有力实践。
该项目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全额授信,已发放贷款1.44亿元人民币。更令人瞩目的是,从企业提出贷款申请到资金到位,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项目建设周期也压缩至75天。这种“金融+项目”的高效协同,体现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绿色转型中的主动作为和专业能力。正如业内专家所言:“绿色转型不是慢功夫,而是要跑出加速度,金融必须走在前面。”
宁夏作为我国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富集区,具备发展新能源的天然优势。除了闽宁储能项目,宁东基地绿电园区光伏项目同样引人注目。一期三个子项目已全部建成投运,年发电量高达30亿度,生态效益相当于新增0.6万公顷林地的碳汇能力。国家开发银行为此累计发放贷款近19亿元,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目前宁东基地绿电园区的度电成本是宁夏最低的。”宁东绿科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三庆表示。低成本绿电不仅降低了企业用能负担,更为当地工业增长注入新动能,同时催生新能源装备制造、绿电交易、碳资产管理等新兴业态。这说明,绿色投资不仅能带来环境效益,更能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然而,宁夏也是全国水资源最紧张的省份之一。面对供水能力不足、管网漏损严重等问题,宁夏长城水务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申请3770万元贷款,新建加压泵站、供水管道及数字化水厂,显著提升了供水效率。公司董事长张伟介绍,改造后管网漏损率由15%降至9%,每年节约水量相当于30个标准游泳池的容量。
更值得称道的是,“合同节水+水权交易”模式的创新应用。宁东管委会根据实际节水量赋予企业一定用水权,企业可在水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获得额外收益。这种机制不仅激励节水技术投入,还让水资源成为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真正实现了“节水有回报、治水有动力”。这是市场化手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具有广泛推广价值。
在中卫市沙坡头区的香山、兴仁灌区,年均水面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倍以上,曾是全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受限,生态退化严重。如今,随着沙坡头香山兴仁片区生态修复及灌区(一期)供水工程的推进,情况正在改变。项目通过延伸扬水管线至新建红圈子调蓄水池,扩大了灌溉覆盖范围,为整个灌区提供稳定水源。
该工程总投资达4.43亿元,贷款期限长达29年,正是政策性金融长期、低成本资金的典型支持对象。没有这类“耐心资本”,许多生态修复项目难以启动。项目建成后,不仅为关停地下水取水井创造条件,遏制地下水超采,也为土地自然恢复提供了可能——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将逐步恢复。
如今从蓄水库下山,放眼望去,成片的硒砂瓜铺展在黄土坡上,齐腰高的枸杞树迎风摇曳,金灿灿的向日葵如画卷般展开。“可以说这些都是项目建成后浇灌的结果。”宁夏水投中卫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艳华感慨道。每一滴节约下来的水、每一条新建的管道、每一座调蓄水池,都在重新定义这片土地的命运。
从绿色电力到节水工程,从短期融资到长期信贷,金融正深度嵌入中国绿色发展的肌理。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达40.61万亿元,一季度新增3.56万亿元,同比增长显著。这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中国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体现。
值得深思的是,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不是简单的“修桥铺路”,而是系统性、长期性的战略投资。它需要政策引导、技术支撑,更离不开金融的精准滴灌。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真正融入资金流动的血脉,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具备了可持续的动能。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产品、扩大覆盖面、提升透明度,将是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机构共同面对的课题。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