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自营理财规模大幅收缩,36家机构上半年压降超10%。
2025年上半年已经过去,尚未获得理财子公司牌照的中小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正面临“关键抉择”。
根据银行理财市场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行业存续规模达到30.67万亿元,其中仍有3.19万亿元的理财资金由银行总行直接管理,未交由理财子公司进行运作。
据多家媒体报道,去年6月,全国多地中小银行接到金融监管部门通知,要求未设立理财公司的中小银行需在2026年底前将存量理财业务清理完毕。如今,距离截止时间仅剩一年半,理财规模集中度持续上升,银行业“反内卷”趋势明显,市场普遍认为,中小银行的资管业务压降已成定局。在投研能力不足与规模效应有限的双重压力下,这些银行的存量理财业务,未来是并入理财子公司的“汪洋”,还是逐渐“自行干涸”,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当前环境下,中小银行面临转型压力,如何在监管框架内找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是其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部分银行或许会选择与大型理财子公司合作,借助其资源和平台实现业务整合;而另一些银行则可能因缺乏竞争力而逐步退出市场。这一过程虽充满挑战,但也为行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契机。
记者查阅企业预警通获悉,截至发稿日,在披露完整数据的69家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城农商行中,2025年上半年其资管业务规模总计为13527.49亿元,较2024年底的14663.85亿元整体下降约7.75%,整改压力依然明显。
对此,近日,某东南沿海地区理财产品规模靠前的大型城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当前规模压降的政策导向确实带来了一定压力,不是所有中小银行都具备实力和资质去申请理财子公司牌照。目前我们这边还没有明确的方案,也不清楚未来政策会如何调整,毕竟距离整改截止时间还有一段日子。” 从当前的行业动态来看,监管层对理财业务的规范力度持续加大,这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对中小银行形成了不小的挑战。部分银行在资金储备、人才结构和合规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难以跟上监管节奏。这种分化趋势或将加速行业整合,促使资源向更有竞争力的机构集中。同时,政策的不确定性也让不少金融机构处于观望状态,等待更清晰的指引。如何在合规与业务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接下来各家银行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另一位总行存续理财规模约为200亿元的中小型农商行人士表示:“新增牌照的数量预计不会太多,而且很可能会优先分配给资管产品规模排名靠前的大机构。” 从当前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监管层在推动金融业务规范化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将资源向实力较强、管理规范的机构倾斜。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体行业的稳健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资质不足而带来的潜在风险。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虽然短期内可能难以获得新增牌照,但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优化产品结构,仍有机会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他认为,如果真的面临压降甚至清零的状况,理财业务转向代销可能成为最合理的转型方向。但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我认为,从农商行自身的业务角度来看,自营理财产品往往与本地客户群体联系较为紧密。如果真的被清零,对于一些黏性较强的本地客户来说,这可能是他们并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明确指出,主营业务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应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资产管理子公司来开展相关业务,以此强化法人风险隔离机制。对于暂不具备条件的机构,也可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业务经营部门进行操作。 从监管角度出发,这一规定有助于提升资产管理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增强风险防控能力。通过设立独立法人或专门部门,能够有效避免不同业务之间的风险交叉传导,推动行业更加规范、透明地发展。同时,这也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促使它们在组织架构和内部治理上做出相应调整。
在此次几位银行业内人士的分析中,当前对银行总行资产管理规模的压降,似乎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一动向反映出监管层对金融风险防控的持续强化,也预示着银行业未来将面临更加审慎的发展路径。
关于未获得理财子公司牌照的中小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整改,今年市场也曾传出“无需急于压降”的说法。对此,某沿海城市商业银行的相关人士表示,在他看来,这其中仍存在不少变数和需要关注的方面,尤其是考虑到城农商行的理财产品仍有不少存量客户。
某位长三角城商行金市部人员告诉记者:“我们行虽然一直在压降规模,但是到底停不停、什么时候停还没有明确定论。”
某长三角地区大型农商行的高层人士表示:“我们了解到目前并没有新的执行标准出台。”他指出,2026年底实现清零的要求主要适用于城市商业银行,具体执行由当地监管部门负责,不同地区在执行力度上可能存在差异。该人士所在的农商机构一直保持平稳压降,由于存量规模相对较小,只需按月逐步压降即可达到相关要求。
近期,京津冀某农商行资管部人士也对记者称,预计城商行资管清零后,也会对农商机构采取相同政策。据他了解,业内的城商行资管条线正纷纷行动,要么积极申请理财子牌照,要么积极转型代销。“我们相信下半年可能会有几张新牌照下发,但现阶段来看数量有限,获取理财子牌照的申请难度还是挺大的。”
该项业务离全面清零还有多远?
记者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梳理,在披露完整数据的未设立理财子的69家资管规模较大的城农商行中,有42家2025年上半年的理财产品规模较去年底压降超过5%,其中急速缩量、加速清退且下降幅度超过10%的更是多达36家。
具体来看,当前中小银行对自营理财的压降节奏呈现明显分化。压降幅度在此期间最高的几家银行分别是:上海农商行2025年上半年总行自营理财产品规模较去年年末压降11.52%,汉口银行14.08%,兰州银行16.26%,晋商银行14.58%,江南农商行18.22%。
也有部分银行在该项业务上未出现明显下降,例如齐鲁银行今年上半年理财规模仅下降0.12%,杭州联合农商行则微幅减少0.03%。
尽管整体信贷环境趋于收紧,但仍有一些银行的信贷规模出现不降反升、甚至有所扩张的现象,例如哈尔滨银行同比增长7.29%,深圳农商行增长10.14%,龙江银行微增0.70%,广东顺德农商行则上升2.66%。这些数据反映出部分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仍保持较强的业务拓展能力,可能与其区域经济支撑、客户结构稳定性以及内部管理效率密切相关。这种差异化的发展态势,也为行业提供了观察信贷政策执行效果和区域金融活力的新视角。
无论是地区监管要求的不同,还是银行自身策略的差异,中小银行在对自营资管业务规模进行压降时,步伐也呈现出快慢不一的情况。这种差异反映出各机构在风险控制、业务转型以及资源分配上的不同考量,也体现了当前金融监管政策在执行层面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记者还注意到,随着中小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规模逐步压缩,从业人员的后续发展路径也日益明确。一位来自长三角某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的员工表示:“可能会有同事被调整到金融市场部门,或者转岗至财富管理部,即负责对接其他理财子公司渠道的部门。”
据此前京津冀农商行资产管理部相关人员透露,关于转岗方向主要有三个选择:一是回到金融市场部门,继续发挥在资产配置方面的专业能力;二是进入零售条线的财富管理板块,利用在理财渠道业务方面的经验,开展其他大型理财子公司产品的代销工作;三是安排至分支机构或总行其他职能部门。
几家欢喜几家愁。多位受访的银行总行人士向记者表示,不同地域之间监管要求确实存在差异。虽然他们预期下半年可能会有新的理财子公司牌照发放,但多数中小城农商行资管从业人员坦言其所在机构“还是排不上号”,认为资管规模、投研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获批机会“其实不算很乐观”。
与此同时,也有“强中手”正在静待时机,积极提交申请,期待理财子公司牌照的进一步落地。
西北地区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投资总监向记者表示:“在‘清零’方面,当地金融监管的态度目前较为温和。我行一直在积极争取理财子公司牌照,暂时还没有考虑转型或代销业务。”她还提到,该行在尚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城农商行中仍保持竞争优势,理财产品规模持续位居前列。据她介绍,该行已按照理财子公司的标准,在投资研究、系统支持、运营管理、销售渠道和市场推广等多个方面建立了先发优势,为未来获得理财子公司牌照做好了充分准备。
京津冀某农商行资管部人士表示:“对于农商行来讲,有较强理财客户基础的,在做好自营理财的同时会积极发展代销业务;而对于财富管理业务一般的农商行,更多的会采取观望的态度,顺势而为,既不反对、也不完全支持代销业务。”
他对记者透露,这种策略实质上意味着,因为不想和市场上的理财产品代销大军市场去卷,而“默默放掉资管业务这一块”。
在上述资管业务人士看来,这种观望策略背后有实际的商业考量:“银行资管固收类产品的管理费约为千分之四,而代销理财子公司固收产品的代销费率一般为千分之三,因此需要扩大资管规模才能摊薄各项成本。”
除成本因素、他对记者透露,这种观望态度源于代销业务“薄利多销但市场份额难抢占”的特性,而且更关键的是“会分流掉部分存款增量”。实际操作中,他预计很多转型后中小银行的现实选择会是“不求做大做强,但求维持存在”,即仅代销基础产品,以达到“填补产品空白”的门槛要求,而非在竞争激烈的代销市场中争夺份额。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随着自营理财产品规模的逐步压缩,中小银行正加快向代销模式转型。对于实力相对较弱的小型银行而言,代销已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途径。具体来看,小银行需要在代销系统建设方面持续完善,实现产品准入、销售记录查询、风险预警等环节的线上化管理,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并优化客户体验;同时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打造专业的理财顾问和产品经理团队,以提升客户服务的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应注重差异化定位与区域深耕,结合本地市场的实际情况,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此外,还需重视客户教育,通过举办理财讲座、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等方式,提高客户的财务素养,增强客户黏性。
大中型城农商行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研究与投资能力,在业务压缩过程中仍需保持谨慎,避免因推进速度过快而引发客户流失或业务中断。在自营理财产品规模逐步减少的情况下,代销业务将逐渐成为这些机构的重要补充渠道。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可以实现对客户的精准画像分析和个性化产品推荐,从而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代销能力与投研体系的建设,提高资产配置水平,密切关注监管政策的动态,提前做好合规准备工作,为未来设立理财子公司打下坚实基础。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