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那些事2025年08月30日 12:54消息,中信证券指出,AI发展推动光纤技术革新,空芯光纤成关键突破,有望催生千亿级新市场,开启通信产业新风口。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中心的互联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光纤通信产业迎来新一轮技术升级与市场扩张。中信证券最新研报指出,AI驱动下的“光进铜退”趋势持续深化,光纤光缆在数据中心内部的应用正呈现量价齐升的强劲态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空芯光纤作为下一代光通信核心技术,正在加速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成为全球科技巨头战略布局的重点。
空芯光纤凭借其以气体或真空替代传统玻璃芯的结构设计,在传输速度、时延控制和信号损耗等方面展现出颠覆性优势。据研报数据,空芯光纤相较传统单模光纤可实现光速提升约47%、时延降低31%,衰减系数最低可达0.05dB/km,非线性效应弱3-4个数量级,同时支持超宽频段(超1000nm)和超高容量传输。这些特性使其在高频交易、AI集群互联、超算中心等对低时延高带宽有极致要求的场景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海外,微软已成为空芯光纤商业化落地的领跑者。2022年12月,微软收购英国空芯光纤企业Lumensity,正式切入底层物理层技术创新;2023年11月,推出新一代空心光纤技术;更值得关注的是,在2024年11月举行的Ignite大会上,微软宣布将在未来24个月内部署长达15000公里的空芯光纤网络,用于提升其全球数据中心之间的连接效率。这一举措不仅是技术验证,更是向整个产业链释放出明确的规模化应用信号。
国内方面,中国移动在空芯光纤领域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2025年7月29日,中国移动在广东开通我国首个反谐振空芯光纤商用线路,服务于深港跨境金融业务,实现了“两项创新、两项首个”的里程碑式进展。该线路平均损耗仅为0.085dB/km,最低达0.065dB/km,刷新全球同类产品商用纪录。更令人振奋的是,通过自主研发的气体吸收损耗抑制方案,中国移动成功完成单波1.2Tb/s在S+C+L多波段下137.36km的传输试验,单向总容量高达114.9Tb/s,展现出强大的技术自主能力。
从产业角度看,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光通信基础设施领域正逐步摆脱依赖,走向引领。过去多年,我国光纤产业虽规模领先,但在高端材料与核心技术上仍受制于人。此次中移动的商用落地,意味着我国已在空芯光纤这一前沿赛道上实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为未来6G、量子通信、AI大模型训练网络等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层支撑。
与此同时,传统多模光纤市场也在AI浪潮下迎来第二春。随着生成式AI推动数据中心向“scale-up”模式演进——即更大规模的GPU集群和更高性能的计算节点——对高速互联的需求呈指数级上升。根据CRU统计数据,2024年AI相关应用带动光缆消费增长达138%,预计2025年仍将保持近80%的高增速。而在技术层面,800G向1.6T的升级正推动OM4Pro、OM5等高性能多模光纤成为主流配置,带动产品单价与毛利率同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光进铜退”已不再是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在短距离高速互联场景中,铜缆因带宽瓶颈和功耗问题逐渐被光纤取代。尤其是在AI训练集群内部,每台服务器间需要数十甚至上百Gbps的稳定连接,唯有光纤能够胜任。可以预见,未来数据中心内部的光纤用量将远超传统电信网络,成为光通信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
然而,机遇背后也潜藏挑战。研报提示,AI应用落地节奏、云厂商与运营商资本开支波动、技术标准化进程缓慢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均可能影响空芯光纤和高端多模光纤的渗透速度。特别是空芯光纤目前成本仍高,生产工艺复杂,距离大规模普及尚需时间。此外,行业竞争也在加剧,国内外厂商纷纷加码布局,未来或将进入价格与技术双重博弈阶段。
总体来看,当前正处于光通信产业变革的关键窗口期。AI不仅是应用层的革命,更是从算法到底层硬件的全栈重构。光纤作为信息传输的“血管”,其重要性正被重新定义。空芯光纤的崛起,不只是材料的替换,更是对信息传输极限的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标准逐步建立、产业链协同推进,中国有望在全球下一代光网络建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而这场由AI点燃的“光速革命”,才刚刚开始。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