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那些事2025年09月01日 00:05消息,佳都科技王凯解读AI如何重塑智慧交通,展现未来出行新图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坪
从电力、矿业到交通,开源鸿蒙生态正加速渗透进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在2025鸿蒙生态大会智慧交通分论坛上,一组数据引人关注:基于开源鸿蒙打造的“交通佳鸿”操作系统,已在十余个省份落地应用,覆盖地铁、公路、公交、枢纽、轨交、智能运维等六大场景,支持的交通设备种类超过45种,成为当前人工智能与交通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这一进展不仅是技术迭代的成果,更标志着我国在关键基础设施操作系统自主可控方面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尤其在交通这类高度依赖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的领域,操作系统的国产化替代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而“交通佳鸿”的出现,正是对这一趋势的有力回应。
佳都科技首席AI科学家王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交通智能化建设长期面临“碎片化”难题——不同专业、不同设备各自为政,系统之间难以互通,数据孤岛严重。“如果每个场景都单独部署AI模型,效率低、成本高、扩展性差。”他指出,借鉴华为手机和鸿蒙智行汽车的经验,将原生AI能力,特别是端侧大模型能力,直接集成到行业级操作系统中,是实现高效智能化赋能的关键路径。
“一旦设备搭载了‘交通佳鸿’这样的行业发行版操作系统,它就天然具备了AI能力,无需重复开发,即可快速适配多种场景、平台和终端。”王凯强调,这种“操作系统+原生AI”的模式,正在重构交通行业的智能化逻辑,从“事后响应”走向“主动感知、自动决策”。
事实上,佳都科技对“交通佳鸿”的战略布局已初见成效。根据公司最新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49.19亿元,同比增长65.2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1.35亿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这一亮眼业绩的背后,正是多地轨道交通智能化项目陆续交付、ICT解决方案业务持续拓展的结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交通佳鸿”作为交通行业首个国产操作系统,自2025年5月发布以来,已在地铁智慧化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该系统具备统一系统架构、统一物联模型、分布式软总线、工业级安全可信以及AI大模型赋能五大技术特性,全面覆盖城市交通与轨道交通的多元需求。
今年7月,佳都科技成功中标某地铁“基于开源鸿蒙的智慧车站科研项目”,这是全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首个基于开源鸿蒙的科研项目。项目旨在通过鸿蒙生态重构车站设备控制系统,构建云、边、端协同的智慧化平台,实现设备互联、数据融合与智能调度。这一突破不仅验证了技术可行性,也为后续规模化复制提供了样板。
王凯认为,技术先发优势是佳都科技能够抓住市场机遇的关键。早在2023年,公司就推出了行业首个通过网信办备案的交通大模型——“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为后续操作系统集成AI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不是等到风口来了才开始准备,而是提前两年就在布局。”他说。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基于开源鸿蒙的统一协议、标准和数据规范,异构设备之间的壁垒正在被打破。王凯举例说明:过去,摄像头和传感器分属不同系统,彼此独立运行;而现在,通过“交通佳鸿”的超级物联平台,可以调用A设备的视频流与B设备的传感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形成新的智能应用。“这就像搭积木,不同的功能模块可以自由组合,激发出更多创新可能。”
一个贴近生活的案例是地铁电扶梯的安全联动。传统模式下,乘客在扶梯上摔倒需人工发现并远程关停设备,响应滞后。而在“交通佳鸿”系统中,摄像头与电扶梯可实现自由组网,一旦视觉算法识别到跌倒行为,系统可毫秒级自动停梯,极大提升应急响应效率。“这不是简单的自动化,而是系统级的智能协同。”王凯评价道。
随着《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出台,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被提上日程。智慧交通作为“人工智能+”落地最快、场景最丰富的领域之一,正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感知能力的提升成为核心命题。
王凯指出,未来的智慧交通不仅要让乘客出行更便捷,更要让运营系统“更聪明”。例如,当大模型监测到设备潜在故障时,可自动生成工单并推送至运维人员,同时附带专家级处理建议,实现从“人找问题”到“问题找人”的转变。这种“智能体式”的主动服务,将极大提升运维效率与系统可靠性。
在信号控制领域,AI的渗透也经历了从“试点”到“区域联动”的演进过程。最初,团队仅在非核心区域选取少数路口测试AI信控智能体的效果;在单点验证成功后,逐步扩展至多个连续路口,最终发现AI协同调控在通行效率、延误减少等方面优于人工控制。如今,这一模式已开始向一线城市核心区域推广。
这一路径印证了一个重要规律:AI在交通领域的落地,必须经历“单点突破—多点复制—区域协同”的渐进过程。只有在真实场景中反复验证,才能真正融入日常生产系统。王凯坦言:“我们不追求一蹴而就,而是稳扎稳打,让AI从‘可用’走向‘好用’,最终实现‘离不开’。”
值得一提的是,佳都科技目前已与华为交通智慧化军团、计算机产品线及终端部门展开多维度合作,推动基于开源鸿蒙的交通设备与华为手机、手表、可穿戴设备等实现互联互通。这意味着,未来的智慧交通不仅限于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还将延伸至乘客的个人终端,构建“人—车—站—城”一体化的智能出行生态。
从技术自主到生态共建,从设备互联到服务融合,开源鸿蒙正在为智慧交通注入新的生命力。而“交通佳鸿”的实践表明,真正的智能化不是单一功能的叠加,而是底层系统的重构与升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科技企业正以操作系统为支点,撬动整个交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次产业格局的重塑。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