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那些事2025年09月14日 09:35消息,与巨头赛跑:追觅为何扎入大家电红海?深度解析其战略抉择与市场挑战。
“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规模已经远远超过2024年全年的总和。”今年9月,智能家电企业追觅发布了最新的业绩表现。公司对外公布的解读指出:跨越式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驱动的产品系列升级以及全球化战略的进一步推进。
9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上海宝武钢铁会博中心采访了多位追觅科技的产品经理,通过与他们的交流,进一步了解了企业发展的具体历程。这背后展现的是一种工程师文化:面对复杂问题,不断分解、深入钻研,直至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在中国科技创业者的叙事体系中,极客精神不仅仅体现在车库中的火箭梦想,也不仅仅属于硅谷的科技神话。它同样可以诞生于厨房的冰箱中,客厅的空调里,甚至浴室的洗衣机中。
当一群工程师专注于解决那些常被忽视的细节时,他们的工作不仅限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更是在探索一个更深远的问题:科技如何真正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追觅空调事业部产品总监孙忠兵表示,中国新一代科技企业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和快速响应。在这些企业中,“追觅无需模仿任何一家,因为我们拥有自己的方法论和企业文化。”
进入2025年,追觅的大家电产品正式亮相——在今年3月举行的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上,团队携冰箱、空调、洗衣机、厨电等全系智能新品首次公开展示。
在很多人看来,大家电市场已被巨头垄断,产品趋同严重。与曾经的汽车行业不同,这里并没有像从燃油车转向新能源车那样的新机遇。在几乎没有“换道超车”机会的背景下,追觅为何还要进入这片竞争激烈的市场?
“回归到最基础的逻辑,我们依然专注于那些尚未被满足的用户需求。”孙忠兵在谈及进入市场的原因时表示。他指出,追觅在高端空调领域的定位是“补充者”和“颠覆者”——首先通过持续不断的“全球首创”技术来满足用户需求;同时不断积累核心技术,逐步构建起更坚固的护城河,最终目标是成为这一市场的“颠覆者”。 在我看来,这种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强调技术创新与市场突破的发展策略,体现了企业对市场趋势的深刻洞察。在竞争激烈的高端家电市场中,单纯依靠价格或品牌已难以形成持久优势,唯有持续创新、精准定位,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认可与市场的尊重。追觅的选择,既是一种战略上的务实,也是一种对行业未来的积极回应。
记者在多场对话中了解到,追觅的基因并不局限于传统家电制造,而是更偏向于工程师式的极客精神与探索态度。例如,他们不断将机器人技术、机械臂控制、流体力学等跨领域知识引入新的应用场景,以解决那些长期未被满足甚至尚未被意识到的用户需求。这种创新方式不仅推动了产品功能的升级,也重新定义了用户体验的边界。 在我看来,追觅的做法体现了科技企业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变趋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唯有持续探索和跨界融合,才能真正挖掘出用户的潜在价值。这种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或许正是其能够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扫地机”与“扫地机器人”,两字之差,却折射出产品定位的根本不同。以追觅的产品为例,它并非只是执行命令的清洁工具,而是一台能够理解用户语义、主动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人。进一步来看,这家企业的逻辑也不仅是针对单一诉求的技术突破,而是依托技术复利,推动新产品生态的持续演进。
在9月4日的新品发布会上,30多款新品集中亮相,40项全球首创技术接连发布,令人目不暇接。这背后体现了团队在高速数字马达、AI视觉算法、VSLAM(视觉同时定位与建图)等关键技术领域的长期积累:截至2025年6月30日,追觅科技全球累计申请专利已达6379件,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155件。
正如极客们会把同一个算法应用在不同场景,他们将底层工程能力不断迁移,让原本“平平无奇”的家电获得全新的解法。
于是,在研发自动换拖布扫地机时,他们不是满足于“能扫”,还盯住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如何在不同区域用不同的拖布清理?于是,机械臂、轨道驱动、位置自矫正逻辑相继被搬进扫地机。无数次失败实验之后,拖布不仅能像人手一样自动脱卸、将干净的拖布精准装载,还正式终结了传统“一块拖布擦全家”的交叉污染问题。
机械臂的成功并未止步于扫地机。研发空调时,他们较真于“风为什么不能像灯光一样跟随”,随之,双机械臂被引入,让风能自由转向。做吸尘器时,他们盯上了长发、宠物毛发缠绕难题——通过采用航空级镀钛刀片与梳齿的合作,进而将割断的碎发吸入尘杯中。在冰箱上,他们把航天级的低氧保鲜舱概念移植进来,让食材进入“微型生命舱”。
一台新品空调发布背后,是成千上万次的机械臂实验;一台冰箱背后,是跨多学科的精密制造与智能化应用。“我们不卷价格,而是卷技术。”孙忠兵和他的伙伴们让我们看到,追觅拒绝为自己打上“性价比”的底气,是对技术创新的长期信仰与持续投入。
在追觅打造的未来生活图景中,机械臂不再只是扫地机的部件,它也能调节空调送风方向;将超低氧恒鲜技术应用于食材保鲜,可以更大程度地保持果蔬的营养价值。这些像极了极客打破陈旧想象本能——不模仿、不卷价格背后,是不断寻找“为什么不呢”的答案,然后用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去实现。
表面上看,追觅正在推进的是品类的全面扩张,从清洁小家电逐步延伸至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领域。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是希望通过将前沿技术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打造通向未来生活方式的新入口。 在我看来,这种从细分市场向主流家电领域的跨越,不仅体现了企业对市场趋势的敏锐判断,也反映出其在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上的持续探索。随着消费者对智能化、高品质生活需求的提升,这类技术驱动型企业的布局,或将重新定义家电行业的竞争格局。
追觅的科技极客故事背后,也离不开产品经理们日常中发现用户需求、探索技术解决方案的努力。
追觅扫地机事业部产品经理何剑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团队在发觉用户需求方面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第一,解决显性痛点,通过社交媒体、电商评价、售后反馈等渠道,收集用户在使用中最直接的抱怨,比如电池续航不足、清扫不到边角;第二,捕捉潜在需求,比如来自重度用户或头部达人的零星反馈尽管不算普遍,却可能预示趋势,团队会结合实现成本和付费意愿做取舍;第三,挖掘隐性需求,借助用户洞察团队模拟场景,并邀请多达百位中外用户共创并观察他们的反应,从而找到用户自己尚未意识到的真实诉求。
最终,这些需求被划分为三类:具有广泛适用性且价值较高的必做项目、带来中等溢价体验的优化项,以及一些相对小众但用户愿意支付高价的特色功能。在分类明确后,技术团队对问题进行拆解,经过多次迭代,最终推动新品落地。 我认为,这种分类方式体现了产品开发过程中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和精细化管理。将需求按优先级和价值进行区分,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核心功能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兼顾用户体验的提升与差异化竞争力的构建。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适应性,也为后续的持续优化奠定了基础。
而在技术层面,产品经理与研发团队同样要经历多轮路线选择与取舍。以“自动换拖布”为例,其难点不止于“能不能换”,更在于如何换得稳、烘得干、识别得准:第一代依靠轮胎摩擦驱动,但车体容易跑偏;第二代改用轨道驱动,稳定性提升但体积过大。最终方案是结合轮轨结构并加入自矫正功能,以确保轮胎卡位和同频运行。
追觅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深度,还可从另一项安全设计中体现——为防止宠物趴到扫地机底部造成损伤,产品设计团队特别加入了三重感应保护机制。
正如何剑涛和团队伙伴所讲述的,扫地机新品发布背后是两年的研发与半年的测试,经过反复验证才最终成型。这正是一个典型的“需求牵引—技术博弈—方案落地”的过程。 从行业角度来看,这种研发与测试周期的投入,反映出企业在产品创新上的严谨态度和对市场真实需求的深入理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智能家居领域,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和严格的验证流程,才能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这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路径:真正的创新,不仅需要灵感,更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沉淀。
这或许正是极客精神的体现:将复杂的跨领域技术融入日常生活中,重新定义人们早已习惯的家电运作方式。
在打造精钢般坚韧的家电版图过程中,追觅目前仍处于挑战者的地位,需要更多产品来铺就成为行业颠覆者的道路。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