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那些事2025年07月21日 15:59消息,链博会展现健康科技新趋势,跨国企业加码布局中国市场,本土创新力量崛起,引领全球健康科技浪潮。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链博会)上,一条贯穿研发、制造、服务的“健康生活链”尤为亮眼。这场盛会不仅展示了全球医疗健康产业链的最新成果,也凸显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
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E3馆内,赛诺菲展台的疫苗生产沙盘前人头攒动。当观众轻触互动屏幕,一支流感疫苗的“中国之旅”清晰呈现。法国里昂的病毒毒株经冷链空运,穿越将近一万公里抵达深圳宝安机场。72小时后,这批毒株在赛诺菲深圳工厂的密闭管道中完成多道质量检测,最终化作数万支流感疫苗,奔向中国社区的接种点。
这一微缩场景,正是全球医疗健康产业链与中国市场深度交融的生动切片。赛诺菲不仅实现了疫苗的全流程本土化生产,还在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理念下,确保每一支疫苗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和轨迹都可追溯,为疫苗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本次链博会首次设立“健康生活链”展区,汇聚赛诺菲、阿斯利康、美敦力、欧莱雅、华熙生物等多家领军企业。从跨国药企的本土化深耕,到中国智造的技术反哺,再到AI与生物科技的跨界融合,一条覆盖研发、制造、服务全环节的医疗健康超级链条正在这里加速成型。
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1989年开始,美敦力深耕中国36年,业务覆盖心血管、手术及重症、神经科学与糖尿病四大医疗领域,已经引入超过700种创新产品。”目前,美敦力在中国已发展近7千家供应链伙伴,并与其形成紧密的合作生态系统。
在美敦力展台,一根名为Lantern的左束支起搏心脏导管吸引专业观众驻足。2014年,美敦力与中国临床医生合作发现与心电自然传导顺序一致的左束支起搏点,开启相关疗法探索。如今这项源自中国的疗法已被纳入国际指南,而Lantern导管成为美敦力首款中国制造、服务全球的心脏起搏产品。
这不仅体现了美敦力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医疗创新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依托中国医工合作和本土供应链优势,美敦力中国研发中心和本土临床专家深度协作,共同开发了适用于该创新疗法的产品Lantern,实现了从“中国研发”到“全球应用”的跨越。
同样在链博会上吸引众多观众目光的,还有赛诺菲的明星产品乐唯初®——全球首个针对所有婴儿的呼吸道合胞病毒预防抗体。这款2024年7月刚在中国上市的创新药,凭借“一针防护整个感染季”的特性,已惠及广州、上海等地首批婴儿,并将于第三季度启动全球发货。
2024年,赛诺菲宣布投入10亿欧元在北京建设全新生产基地,重点打造胰岛素产品的端到端本土化生产能力,推动实现从原料药到制剂的全制造链覆盖,服务中国广大糖尿病患者日益增长的用药需求。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赛诺菲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也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与韧性提供了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如今已深度参与赛诺菲90%以上的全球同步开发项目,其中包括公司12款潜在重磅产品的全球同步开发,展现出强劲的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研发布局中的关键力量。这种“双向奔赴”的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扎根,也有助于中国科研力量走向世界。
链博会是一个展示的窗口,更是一个连接的枢纽,它促进了跨国企业与本土龙头、研发机构与产业应用、上游原料与终端市场之间的深度对话与合作。在当前全球供应链面临不确定性挑战的背景下,链博会为各方搭建了一个开放、包容、高效的交流平台。
技术的创新和开放的合作生态之外,健康生活展馆多家企业在绿色低碳和智能供应链等方面同样展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医疗行业的碳排放约占全球总量的5%,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医疗体系转型的重要课题。
阿斯利康中国总经理林骁在SMI中国论坛“可持续的健康系统”平行论坛上,分享了公司在构建可持续医疗体系方面的实践与成果。“过去五年,公司在中国运营环节的碳排放已累计减少约80%。”林骁指出,这一显著成效源于其在绿色研发、生产、运营及供应链建设上的系统性推进。
更具开创性的是,作为SMI中国理事会健康系统工作组联合主席单位,阿斯利康携手15家企业推动中国首个多方可再生能源采购计划。该计划预计实现年碳减排25万吨,并通过集体扩大绿电需求,将绿电溢价降低80%。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碳足迹,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发展路径。
整个健康生活展馆内,除了多家跨国药企外,同样不乏华大集团、华熙生物、以岭药业、天津核酸产业园等国内药企、园区的身影。这些本土企业的崛起,正逐步改变全球医疗健康供应链的格局。
和阿斯利康一样连续三年参展链博会的华熙生物,其参展主题的演变,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进阶轨迹:从2023年首秀“三链同构”的全产业链平台实力,到2024年聚焦自主可控、绿色可持续的生物制造供应链,再到今年以“中试引擎·链动全球——以开放生态驱动全球产业创新”为核心。
这一轨迹映射了企业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生态链”的跨越式发展,也是中国生物制造产业持续跃升的缩影。华熙生物展区内,64条柔性中试生产线模型诠释着“合成生物产业化密码”。这个投资超10亿元的天津中试平台,正破解生物制造“最后一公里”难题——通过AI“超级大脑”预判万级参数组合,将菌种发酵成功率提升40%。
“中试作为中间性试验,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华熙生物全球供应链平台中试成果转化中心总经理王恩旭强调,“它解决实验室阶段无法发现的设备适配、工艺优化、成本控制、环保达标等问题,实现合成生物‘从1到10再到100’的产业放大。”
透过全球医疗健康产业的领军者们在链博会展示的供应链韧性升级、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我们得以窥见全球医疗健康供应链发展的新图景。这场博览会不仅是一次行业盛会,更是一次关于未来医疗生态的深度思考。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