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那些事2025年08月30日 12:47消息,丹江口守护一库好水,统筹生态与经济发展,探索可持续未来。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承担着保障“一库碧水持续北送”的重要责任。自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通水以来,被誉为“亚洲最大人工湖”的丹江口水库,已累计向北方输送超过690亿立方米的水量,惠及沿线26个大中城市及1亿多人口。
近年来,丹江口始终致力于守护“一库好水”,通过“空、天、地、水”多维科技手段,构建起坚实的水质安全防护体系。在保障水质的同时,当地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水经济”,相关产业已成长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其产值占当地GDP的四成。 在当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背景下,丹江口的做法具有示范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也展示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这种“以水为媒、以水兴产”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数据表明,生态与经济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实现协同发展。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附加值,将是持续关注的重点。
8月29日,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来到丹江口,深入探访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了解其如何在履行护水责任的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探索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成为湖北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典型范例。
因水而兴、肩负使命,守水护水已成为丹江口人最重要的责任和担当。 在当前背景下,丹江口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其生态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丹江口人深知,守护一江清水不仅是对当地百姓负责,更是对全国千千万万受益地区人民的承诺。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已经深深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最关心、最重视的“头等大事”。
丹江口库区面积1050平方公里,岸线长达2313公里。因面积大、沿线长,没办法像小型水库一样封闭管理,同时,水库消落区面积大,影响水质因素多,依靠传统手段无法准确处置突发状况。为了不让污水进入河库,近年来,丹江口库区实现“空、天、地、水”全方位护水。
8月29日,记者来到丹江口市水质安全保障中心,现场大屏上,清晰显示着库区供水、水情、水质等信息。高空卫星、无人机、200多个环库岸线的高清摄像头织成“天眼”,把污水偷排、非法垂钓、危化品车辆运输等“风吹草动”看得清清楚楚;地下雨污管网内的监测仪实时保持“警惕”,一旦出现跑冒滴漏,管道机器人可以精准探查、及时修补;对水库水质断面及入库支流沟渠水质实时监测,出现异常自动预警。
工作人员展示了库区近期拍摄的卫星监测画面,画面中显示水面上有一艘异常停靠的白色小船,相关部门在发现这一情况后迅速采取了处理措施。据介绍,指挥中心整合了水上执法队伍、陆地巡护队伍和生态环境警察大队的力量,通过统一协调调度,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对智能监控系统发现的问题、群众投诉以及上级交办的线索进行限时处理。若问题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线索将自动移交至隔壁的纪检监察大厅,由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进行督办。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当前水域管理已形成多部门联动、科技与人力结合的监管体系,体现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趋势。同时,将问题线索自动移交纪检监察部门的做法,也反映出对责任落实的高度重视,有助于推动问题高效、透明解决。这种机制既提升了执法效率,也增强了监督力度,为维护水域环境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科技手段的助力下,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监测数据,2024年,丹江口库区57条入库支沟的平均水质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平,其中Ⅰ类水质天数超过75%,全区水质达到历史最佳状态。
依托天然的水资源优势,丹江口在做好“水文章”的基础上发展“水经济”相关产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丹江口市水经济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80亿元,占当地GDP的四成。
“好山好水生好鱼”,以库区独有的“丹江鲌”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丹江口构建起集种苗繁育、智慧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生态渔业体系。截至2024年底,该市设施渔业养殖规模达34万立方米,年产量达3.63万吨,产值突破21.46亿元。
同时,当地出产的武当蜜桔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经过多年发展,柑桔产业已成为该市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优质的水源和丰富的蜜桔产量吸引了多家企业与当地建立合作,其中一轻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2022年,公司决定在丹江口建设加工基地,用当地的水、蜜桔、茶叶“就地取材”生产饮料。在2024年,公司与丹江口市签约,以不低于每斤0.8元的价格兜底收购丹江口市柑桔15万吨,解决水源地桔农销售后顾之忧,助力桔农增收。
走进一轻食品(丹江口)产业园区的果汁生产车间,一瓶瓶HPP柑橘汁经过分拣清洗、榨汁取汁、杀菌冷却等流程完成生产,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装箱打包,智能化机械手将产品搬运至运输车辆中。
我们主打的产品HPP柑桔汁采用的是丹江口本地的蜜桔,目前,丹江口约30万亩的桔田年产量大约为30万吨,而我们公司基本能消化当地约三分之一的蜜桔产量。一轻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晓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蜜桔是丹江口的特色产品,也是一项天然的优势资源。未来,公司还将探索桔皮、桔渣、桔油等副产品的应用,进一步拓展蜜桔的全产业链。
不仅如此,公司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户的就业与收入增长。“目前,生产基地能够提供100多个全职就业岗位,产业链上下游一共能提供2万多个岗位,同时,我们还带动了当地2.8万户桔农和5000多户茶农的种植。”杨晓东表示。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企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还在农业产业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这种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的模式,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成功实践。通过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实现了自身发展与农村经济提升的双赢局面。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