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财经脉搏,洞察投资热点

专业财经资讯平台 实时追踪全球金融动态

容亏100%!多地亮剑护航耐心资本,国资创投免责新政引爆创新浪潮

容亏100%引爆创新核爆点!国资创投松绑新政点燃全国科创热潮

财经那些事2025年09月09日 11:12消息,多地出台国资创投免责新政,容亏100%激发创新活力,护航耐心资本,助力科技企业成长。

   近年来,国有资本在创业投资领域的参与度持续升温,国资创投正逐步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然而,创业投资本身具有高风险、长周期、不确定性高等特点,过去由于国资体系内严格的考核与问责机制,导致许多国资创投在早期项目投资上顾虑重重,难以真正“放开手脚”。

   2025年开年以来,多地陆续出台或优化尽职免责政策,为国资创投营造更为宽松、包容的发展环境。值得关注的是,政府投资基金与国资创投基金对亏损的容忍度显著提升。多个地区已明确对种子期、天使期项目给予高比例亏损容忍,部分地区甚至允许单个项目出现100%的全额亏损。这一系列政策释放出强烈信号:国资正尝试摆脱“唯收益论”的束缚,转向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创新逻辑的投资范式。

   “尽职免责制度的完善和容亏机制的建立,实实在在地为国资创投解除了后顾之忧。”一位来自东部某省级国资创投基金的管理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我们可以更从容地布局硬科技、前沿技术等高风险但高潜力的领域,真正扮演‘耐心资本’的角色。”在他看来,容亏率的提升或将逐渐成为行业新常态,有助于引导更多国有资本投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

   尽管政策层面不断释放利好,但尽职免责的落地仍面临“最后一公里”难题。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尽职免责不仅涉及基金管理机构和主管部门,还需审计、纪检、巡视等多部门协同配合。若这些部门对股权投资的专业性、风险性和行业规律缺乏理解,即便业务部门出台再完善的免责条款,也难以真正执行到位。

   记者注意到,四川、浙江、安徽等地已在探索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例如,今年7月发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巡视、审计等部门应依规依纪依法支持尽职合规免责,不得将正常投资损失作为启动追责程序的依据。这一提法在政策层级上具有突破意义,标志着尽职免责正从“纸面条款”向“实操闭环”推进。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8月7日安徽省科技厅发布的《安徽省天使母基金群高质量运营指引(征求意见稿)》提出,基金考核评价、审计、巡视等应以基金整体投资绩效为依据,不以单一子基金或单个项目的亏损作为负面评价标准。更进一步的是,省审计厅、省国资委的考核结果与母基金评价可实现互认——这被视为打通多部门壁垒的关键一步。

   榆煤基金总经理秦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无论出资方是政府还是社会资本,都必须清醒认识到:私募股权投资本质上是高风险活动,且专业门槛极高。“最根本的前提是让基金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选聘专业化的GP团队来管理,而不是由行政干部代管。”他强调,在此基础上再设计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才有现实意义,否则容易陷入“形式免责、实质追责”的困境。

   事实上,国家层面对此类问题早有顶层设计。201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提出要“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国有创业投资生态环境”。2024年6月出台的“创投17条”进一步要求改革基金考核与容错免责机制。今年1月,国办1号文《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容错机制,强调不以单个项目或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推动建立以尽职合规为核心的免责体系。

   地方层面的响应迅速而具体。今年2月,《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直接股权投资实施细则》规定,在尽职前提下,种子期和天使期直投项目单个最高允许100%亏损,并按全生命周期进行考核。此后,四川、武汉、深圳福田区等地也相继出台类似政策。最新的是8月发布的《陕西省科技创新母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种子、天使类单个直投项目最高容亏可达100%。

   不过,投中研究院院长刘璟琨提醒,容亏比例是否达到100%并非核心问题。“关键在于政策能否真正落地。”他指出,一些地方虽早前提出80%的容亏比例,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从未执行——一旦项目亏损,申报免责时仍面临层层审批和质疑。“相比之下,有些地方提出‘不以单个项目亏损作为考核依据’,这种理念一旦落实,反而更能释放基金活力。”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胡波则从政策目标与商业可持续性的平衡角度提出看法。他认为,容错机制确有必要,但不应过度强调容亏比例。“政府基金既要服务国家战略,也要考虑财政资金的可持续性。如果一只基金整体亏损达50%以上,很难说它有效实现了政策目标。”他强调,真正的重点应是“尽职合规免责”——只要流程规范、决策科学、无利益输送,即便项目失败也应予以免责,这样才能真正激励专业团队大胆决策。

   当前,尽职免责制度的模糊地带依然存在。如何界定“尽职”?调研多少客户、撰写多长报告才算合规?对此,一位政府投资基金人士表示,可通过回溯项目全流程,审查决策机制是否健全、风控是否到位。若所有程序合规,仅因市场变化或技术迭代导致失败,理应免责。同时,可借助负面清单明确禁止行为,既划清底线,又赋予管理人充分空间。

   从政策演进来看,中国正在逐步构建符合创投规律的国有资本管理新范式。从“不敢投”到“愿投、敢投、能投”,背后不仅是容亏率的数字变化,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层转变。未来,能否真正打通审计、纪检等多部门之间的认知鸿沟,建立统一、互认、可量化的免责标准,将是决定国资创投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可以预见,在政策持续优化的背景下,国资创投将更加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宽容失败不等于放任风险,鼓励探索也不意味着忽视问责。唯有在“尽职”与“免责”之间找到精准平衡,才能让国有资本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长期伙伴,而非短期负担。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请输入您的姓名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
请输入评论内容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与这些优秀平台共同构建财经信息生态

科金社
www.wjgs222.cn 访问网站
科技快讯
news9999.cn 访问网站
文化潮流网
www.kouc.cn 访问网站
量子财讯
www.360shoulu.com 访问网站
查看更多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持续增加中,欢迎与我们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