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那些事2025年09月01日 00:07消息,深挖清华创业富矿,无限基金聚焦具身智能投资逻辑,布局未来科技新赛道。
在2023年,具身智能尚未掀起如今这般投资热潮时,我们便坚定地认为这是一个充满前景的领域。如今回想起来,依然能感受到当时那份坚定的信心与激动之情。近日,无限基金SEEFund管理合伙人马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进入2023年,被视为颠覆性技术的AI大模型成为科技界和投资圈争相追捧的热点,相关创业项目的估值也随之大幅上升。
当众多风险投资机构在AI大模型创业公司之间激烈争夺投资份额时,无限基金SEEFund选择聚焦差异化赛道,提前布局当时尚未受到广泛关注的具身智能领域。团队此前预判,过去AI主要在虚拟空间中发挥作用,涉及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模态。未来,AI必将迈向物理世界,产生颠覆性影响,具身智能的发展浪潮即将来临。
由此,自2023年初起,无限基金SEEFund开始布局具身智能领域。凭借清华大学的校友网络,其早期投资了光轮智能、无问芯穹、穹彻智能、银河通用、智平方、星海图、松延动力等多家初创企业,实现了在数据、算力、大脑、本体等具身智能产业链多个环节的全面覆盖。
如今两年过去,具身智能已毫无疑问成为创投领域的热门方向。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具身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投资事件超过200起,融资总额已突破240亿元,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总和。
在这股创业融资热潮中,“泡沫论”的争议也不断出现。对此,马麟认为,具身智能行业仍然有巨大的想象空间。短期来看,由于资本热度的高涨,为行业带来了一定的泡沫。对创业公司来说,现阶段需要加速商业化落地,接住资本的热度和期待。
站在十年、从二十年的长期视角来看,所谓的“泡沫”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涟漪。具身智能相较于AI大模型和自动驾驶,难度更高,因为它让人工智能从虚拟世界走向物理世界,面临数据不足、场景复杂等多重挑战,需要大量资金与资源的持续投入。目前的资本支持,可能还远远不够。马麟表示。 在我看来,技术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而具身智能作为连接数字与现实的重要桥梁,其前景值得期待。尽管当前投入有限,但若能坚持长期布局,未来有望突破诸多瓶颈,推动人工智能真正融入人类生活。
深挖清华“创业富矿”
无限基金SEEFund成立于2021年,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与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共同推动发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在科研和学术领域的深厚积累,为该基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人才保障;而清华天津电子院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在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基金的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加速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应用,对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无限基金SEEFund目前共管理三期基金。根据工商登记公开信息显示,其有限合伙人(LP)结构较为多元,既有中关村科学城公司、中国银行、中金资本等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也包括红杉中国、高瓴、经纬中国、金沙江等知名市场化投资机构,同时还吸引了蚂蚁集团、字节跳动、阿里巴巴、三一重工等产业资本的参与,以及清华控股、清华电子院伟新基金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出资。 从LP构成来看,SEEFund的投资者结构体现了资本与产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深度结合,这种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有助于提升基金在项目筛选、资源整合和投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也为后续项目的落地和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支撑。同时,这也反映出当前国内股权投资市场正在向更加开放、专业和协同的方向发展。
谈及无限基金SEEFund成立的初衷,马麟表示,电子工程系是清华大学学生和校友数量最多的院系之一,许多科研技术和科技成果均诞生于此。然而,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需要经历长期的探索与试错过程,同时离不开科研经费、风险投资等多种类型资金的支持。
“我们希望通过设立早期投资基金的方式,构建更活跃的生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马麟说。当技术验证可行性、计划走出实验室探索商业化时,是科技成果转化最难的阶段。无限基金SEE Fund希望在此时投资进去,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者。
一个让业界津津乐道的现象是,清华堪称是创新创业的“黄埔军校”。仅仅在具身智能行业,清华自动化系、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学院、交叉信息学院、计算机系、车辆与运载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与创业者,撑起了“半壁江山”。据无限基金SEE Fund介绍,仅电子系校友就包括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它石智航创始人陈亦伦、智元合伙人姚卯青、星海图创始人高继扬和许华哲、自变量创始人王潜、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等明星创业者。
看似无心插柳,但其实具身智能创业与电子工程系学科定位间存在天然的连接:具身智能创业考验公司的软硬结合能力,既要做好虚拟世界的算法和模型,也要做好物理世界的芯片、传感器、执行器。电子工程系本身也是跨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中间的桥梁,需要学生掌握软件算法的基础理论和物理硬件层面的知识。由此,许多电子系学生毕业后从事具身智能的创业或者说学术研究,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清华大学的校友网络为无限基金SEEFund提供了丰富的项目资源。一方面,校友之间天然的联系使得无限基金SEEFund能够较早接触到具备潜力的具身智能项目,并与创业者建立起信任关系。另一方面,相似的学科背景使大家在技术和产业认知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更容易在目标和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从而推动合作的实现。
值得注意到的是,无限基金SEE Fund投资了许多清华电子系校友,但并不局限于此,基金也积极支持了其他院校出身的具身智能创业者和科学家。比如无限基金SEE Fund曾投资穹彻智能,其联合创始人卢策吾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也是国内具身智能领域的大咖人物。
押注有极强热情与自驱力的创业者
实际上,很多早期项目在起步阶段甚至连PPT都还没有完成。从大基金的视角来看,创始团队的配置往往还不够完善,产品的商业模式也尚未明确,因此很难决定投资。对于早期基金而言,做出投资决策时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投人”。
马麟认为,投人的核心不仅是选择学术和技术层面表现优异的大牛,更重要的是押注对所做的事情有极强热情和自驱力的创业者。因为创业是很艰辛的过程,如果没有很强的使命感和对所做事情的期待感,很难坚持下来。
比如,无限基金SEEFund在2023年底便参与了松延动力的种子轮投资。当时,25岁的姜哲源选择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二年级时退学创业,这表明他投入的沉没成本相当高,愿意放弃学业全身心投入到创业中。
同时,在与姜哲源的交流中,马麟明显感受到他对机器人领域的浓厚兴趣。“他的这份热情非常令人感动。在创业的两年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工作热情,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马麟表示。
事实表明,马麟的判断具有前瞻性,松延动力正加速驶入发展快车道。8月1日,松延动力宣布实现单月交付突破百台的业绩,其单月交付量已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头部阵营。与此同时,公司也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于今年8月成功完成数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 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松延动力在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方面均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此次单月交付量突破百台,不仅体现了其生产能力的提升,也反映出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而数亿元A轮融资的顺利完成,则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松延动力有望在未来持续领跑行业。
谈及中美在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差异,马麟指出,美国在该领域具备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储备充足,且在算法架构方面持续有突破性创新。然而,具身智能机器人不仅依赖于算法,更离不开硬件支持。中国则凭借强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基础,在供应链、应用场景、数据积累以及人才资源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为具身智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从当前发展态势来看,两国各具特色,美国在核心技术的前沿探索上更具领先性,而中国则在产业落地和规模化应用方面更具潜力。未来,双方若能在技术与产业之间形成互补,或将推动全球具身智能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在商业化层面,美国的具身智能创业公司更注重将机器人引入家庭场景。这主要是因为家庭场景具有广阔的发展想象空间,代表着极具科幻感、面向未来的人类愿景。同时,美元基金的投资逻辑也倾向于选择具备巨大市场潜力的项目。
中国具身智能领域的创业公司更加注重实际应用,一方面积极寻找“沿途下蛋”的机会,在相对简单的场景中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另一方面,这些企业也怀有构建未来通用智能系统的远大目标,并通过商业带来的资金支持,推动其在技术上实现更重大的突破。
“作为投资人,我们仍将持续关注具身智能领域可能迎来的下一次技术突破。”马麟表示。2022年底,ChatGPT的推出对整个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具身智能领域,目前的技术路线尚未完全明确,未来仍有实现技术跃迁的可能。对投资人而言,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持续关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动态,为技术突破临界点的到来提前做好准备。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