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那些事2025年08月05日 08:51消息,警示牌密布却未能阻止山洪夺命,封山禁令形同虚设,惠东悲剧背后暴露管理漏洞与应急短板。
8月1日,在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村白马山河谷,6名游客下水游玩时被突发山洪冲走,其中1人被困于“爱心潭”小岛,其余5人失联。经过两天紧张搜救,截至8月3日14时15分,所有失联人员均被找到,但不幸全部遇难。这起悲剧再次敲响了户外野游安全的警钟。
南都N视频记者于8月4日前往事发现场回访,实地探访这一近期引发广泛关注的“网红打卡地”。记者发现,尽管当地设置了大量安全警示牌,明确提示该区域为未开发区域、存在山洪风险,但游客仍络绎不绝,警示效果微乎其微。
据调查,事发当天14时许,6名游客自驾前往白马村白马山河谷的“爱心潭”(又称“连心谷”)游玩。该地因水质清澈、地貌独特,近年来在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成为深圳、东莞及惠州本地年轻人热衷的野游目的地。然而,这片看似宁静秀美的河谷实则暗藏杀机。
2025年8月1日,惠东县天气预报已明确提示有中雷雨局部暴雨,而当天下午降雨如期而至。傍晚20时左右,山区突降大雨,导致白马河上游迅速形成山洪,河水瞬间暴涨、水流湍急。正在河中戏水的6名游客猝不及防,被急流卷走。其中1人侥幸逃至河中一处小岛被困,其余5人彻底失联。
20时22分,警方接到群众报警后,惠东县应急、公安、消防及白盆珠镇政府迅速组织超过百人救援队伍赶赴现场。由于事发地属未开发原始区域,地形复杂、通讯不畅,加之夜间视线受阻、河水浑浊且暗流密布,搜救难度极大。尽管救援人员彻夜奋战,但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了搜救进度。
8月3日11时,首批3名遇难者遗体被找到;至当日14时15分,最后2名失联者也被发现,均已无生命体征。这场持续近48小时的搜救行动,最终以全员遇难告终,令人痛心不已。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采取紧急管控措施。8月4日,记者在白马村进山路口看到,已有专人值守设卡,严禁游客擅自进入山林河谷区域。同时,沿途可见多个醒目的安全警示牌,内容包括“前方水路危险,易发山洪”“严禁游泳、露营、电鱼”以及“擅自进入已致2人遇难”等严厉提醒。
然而,这些警示并未能有效阻止游客的脚步。据白马村村干部介绍,每逢周末,来自深圳、东莞等地的自驾游客络绎不绝,许多人抱着“打卡拍照就走”的心态冒险进入河谷,对潜在风险毫无敬畏。即便村干部现场劝阻,多数人仍不以为然,甚至绕道而行。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游客对山地气候的突发性缺乏基本认知。当地年长村民回忆,白马山植被茂密、蓄水能力强,一旦上游降雨,洪水可在几分钟内倾泻而下,而山下可能仍晴空万里。这种“局地暴雨+快速汇流”的特性,使得逃生时间极短。上世纪80年代就曾发生过外地游客因山洪溺亡的案例,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救援共动员1300余人次,动用了无人机、冲锋舟、搜救犬等多种力量,耗费大量公共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规定,旅游者因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遇险,接受救助后应承担相应费用。这一条款虽已设立多年,但在现实中执行难度大,往往导致“冒险者获救、公众买单”的尴尬局面。
从新闻角度看,这不仅是一起自然灾害引发的悲剧,更折射出当前部分游客安全意识淡薄、盲目追逐“网红景点”的社会现象。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让许多未经评估的野景点迅速走红,而平台对此类内容的风险提示却严重不足。我们不禁要问:当流量与生命发生冲突时,谁该为这场“打卡狂欢”负责?
当前正值汛期,广东多地持续强降雨。8月4日10时42分,惠东县气象台已将暴雨橙色预警扩展至全县,提醒防范山洪、滑坡等次生灾害。记者在回访途中遭遇倾盆大雨,道路湿滑、河水翻涌,最终不得不折返。如此天气下仍有人试图进山,实属冒险之举。
生命只有一次,自然不容轻视。我们呼吁广大游客:切勿被“滤镜”蒙蔽双眼,远离未开发区域,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水域。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源头管理,强化巡逻执法,并推动社交平台建立“高危景点”预警机制,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
目前,事故善后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愿逝者安息,生者警醒。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