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仿苏超,赣超川超欲复刻赛事+文旅模式,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
今年夏天,一场场精彩的足球赛事占据了各大话题榜单。“苏超”热度不断上升,截至目前,其现场观赛总人数已成功突破100万大关。 从目前的热度来看,“苏超”正在逐步成为国内球迷关注的焦点。观众数量的持续增长不仅体现了赛事本身的吸引力,也反映出足球文化在江苏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进一步普及。这一数据的背后,是赛事组织方、俱乐部以及球迷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苏超”赛事的火热开展,多地开始效仿这一模式,相继推出了“豫超”“浙超”“赣超”“川超”等地方性足球联赛,各地足球赛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竞争异常激烈。 我认为,这种地方联赛的兴起不仅丰富了国内足球生态,也为更多基层球员提供了展示平台。同时,也反映出各地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不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注重联赛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避免盲目跟风,真正发挥出推动足球普及与人才培养的作用。
“苏超”的成功,带动了江苏全省消费的提升,对餐饮、住宿、零售等多个领域产生了连锁反应。在推动消费复苏的大背景下,“苏超”为各地提供了一种新型赛事经济的参考模式。各类新兴赛事纷纷涌现,各展所长,旨在通过“赛事”这一形式激发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不过,效仿容易,扎根难。“苏超”的爆火出圈,离不开江苏各地市相对均衡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网络热梗的广泛传播。“赣超”“川超”等赛事如何在区域经济差异中找到平衡点,持续激发联赛的商业价值,打造出真正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足球联赛,仍需时间检验。 我认为,地方足球联赛要实现长远发展,不能仅依赖一时的热度或网络效应,更需要在制度设计、青训体系、商业运营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只有当联赛具备可持续的造血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地区文化与体育的重要载体。
随着地方足球联赛的火热进行,“赣超”在7月开赛之后迅速成为继“苏超”之后最受关注的地方性足球赛事。7月12日至13日,首轮比赛在南昌、抚州、新余、上饶、赣州五座城市同时展开。目前,“赣超”即将进入第五轮比赛,多场比赛的门票一经发售便迅速售罄,社交媒体上也不断出现抢票攻略和球迷热议。 从赛事组织到球迷参与,可以看出“赣超”正在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这种地方性联赛的兴起,不仅丰富了国内足球生态,也为更多本土球员提供了展示平台,同时也激发了基层足球的热情。未来,若能持续提升赛事质量与宣传力度,或将为国内足球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在过去的四轮比赛中,“赣超”展现出不俗的实力,赛事开局便人气火热,首轮5个赛区到场观赛总人数为66960人。在第一轮第一场南昌队主场对阵景德镇队比赛中,南昌八一体育场涌进14521名观众。7月20日,赣州队主场1:1战平宜春队,到场观赛人数达36249人,更是刷新了“赣超”比赛到场人数新纪录。
相比于“苏超”首轮6场比赛约4.6万人的观众总数,“赣超”的开场之战在当前足球热度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展现出“更上一层楼”的态势。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赣超”首战的表现确实令人瞩目,尤其是在全国足球氛围不断升温的当下,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球迷对本土赛事的关注度提升,也反映出地方足球联赛正在逐步获得更多的认可与支持。这样的增长趋势值得肯定,也为未来赛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赣超”年轻的比赛阵容是一大亮点。目前,已有513名球员报名参赛,平均年龄仅23岁,其中60%是学生。值得一提的是,“赣超”球队中,不少学生球员出自江西青训体系,拥有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证书。
江西省足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王贤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参赛阵容看,‘赣超’更像各地青训实力的比拼场。”据悉,已有多支“赣超”参赛队与高校、青训基地签订共建协议,为向职业化迈进蓄力。业内人士认为,“赣超”未来有可能成为江西通往中冠、中乙甚至中甲的“职业孵化平台”。
除了“赣超”,“川超”等也加快步伐,追赶这场足球盛宴。
“川超”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乐山市、广元市、雅安市、泸州市等纷纷发布招募令组建球队。据悉,中国足球名宿、原四川全兴队队长魏群,正式出任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泸州战队主教练,这为“川超”带来了不小的热度。
不过,相比之下,这些新兴的联赛热度远不及“苏超”。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以各个联赛名称为关键词通过百度指数进行搜索,“赣超”的搜索指数整体日均值为1475,移动端日均值为1090;而“苏超”的搜索指数整体日均值达到20123,移动端日均值为16112;其余的赛事名称甚至未被收录。
从“苏超”的火爆兴起,到“赣超”“川超”的相继推出,这些赛事都致力于同一个目标:通过赛事活动串联文旅资源,推动文体旅的深度融合。以发展较为迅速的“赣超”为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数据显示,“赣超”首轮比赛吸引了约6.6万名观众,直接门票收入约为50万元。与此同时,全省联动景区接待游客量超过12万人次,带来的门票、餐饮和住宿等综合收入是门票收入的40多倍。
在设计上,和“苏超”一样,“赣超”也用小小的票根撬动了大消费。从景区、交通到餐饮、住宿,滕王阁景区凭球票享门票8折,客流量环比上涨27%;赛后,鹰潭当地乡村民宿预订量上涨300%,还推动上饶机场和高铁站的客流达峰,周边餐饮营收翻番。
当地各政府部门积极为“体育”经济提供支持。例如,在宜春队对阵萍乡队的比赛中,樟树市发放了50万元电子消费券,并引导景区商家推出球迷专属优惠套餐;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也开行了江西省首趟“赣超”球迷专列,载着一千多名九江队球迷,一站直达鹰潭,前往观看当晚的客场比赛。
南昌市体育局局长汪芳表示,本次联赛的一大亮点是全民共享、零距离观赛,球迷无需任何门槛即可申请入场资格,凭票还能享受景区门票、住宿餐饮、商超购物等多项优惠。南昌将借助此次联赛,进一步推动文体旅商的深度融合,通过赛事吸引客流,激发消费活力,充分展现体育的多元价值。 我认为,这种以赛事为载体,带动文旅体商联动发展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市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降低观赛门槛、提供多重优惠,有助于扩大赛事影响力,同时促进本地消费,实现体育与经济的双赢。这种做法值得在更多城市推广和借鉴。
“川超”虽还未开赛,但各方都对其持乐观态度。四川旅游资源与美食文化得天独厚,若能复制“苏超”以赛引流、带动文旅消费的模式,有望实现体育与文旅产业深度联动,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深圳大学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杰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四川人对运动赛事参与积极性高,话题制造能力强;同时,成都平原与川南、川西地区显著的文化差异,形成了天然的话题素材,能够轻松引发民众的讨论与关注。此外,四川发达的直播产业更是一大传播创新优势,自带超高流量,能够让“川超”赛事在网络上迅速扩散,收获广泛关注与影响力。
“苏超”并非完美,在其举办过程中,确实遇到了抢票难、地域偏见等问题。从其他赛事的反馈来看,各类赛事也普遍存在各自不同的挑战。 在我看来,任何大型体育赛事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一些现实问题,这并不罕见。关键在于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并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提升整体体验。对于“苏超”而言,解决抢票机制与缓解地域矛盾可能是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同时,其他赛事所遇到的问题也为整个体育产业提供了反思与借鉴的机会。
在赛事宣传口号中,“豫超”以“十八罗汉”对应“苏超”的“十三太保”,共有32支球队,分别来自18个地市,赛制较为完善,分为南、北两个赛区,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球队分别进行比赛。
早在6月15日,“豫超”就迎来开赛,是“苏超”之后落地最早的地方球赛,但因转播糊、场地差、气氛冷,被网友吐槽“这作业抄得太马虎了!”而据公开报道,这其实是一场河南省内的纯民间足球赛事——黄冠联赛,并非是自上而下的官方球赛。
“川超”则一度遭遇延期风波。早在今年6月上旬,四川省足球协会已发布通知称,“川超”分赛区比赛拟定于6月21日—7月6日进行,然而,6月18日,省足协再次发布通知表示“川超”将暂缓举办。
突如其来的延期让网络上掀起一阵讨论。据了解,“川超”的报名情况不尽如人意,开赛前6天,主办方还在网上征集参赛球队队名,加之8月份成都将举办2025年世界运动会,或将与原计划的足球赛程冲突,种种因素叠加,让“川超”在仓促的筹备中按下了暂停键。
各地市之间经济基础的差异以及交通条件的不均衡,也是“川超”联赛所面临的问题。成都拥有四川省超过30%的足球场地和60%以上的职业运动员,不少网友担忧成都“一城独大”可能引发联赛参赛队伍之间的严重实力悬殊。同时,部分地级市之间交通不便,加大了球员跨市参赛的交通与时间成本,也给跨地区赛事的组织以及球迷观赛带来了较大困难。
“赣超”也在遭遇自己的困境。“赣超”并非今年才建立,其前身是于2021年启动的江西省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以俱乐部为单位,对标中国足协的中冠联赛,但一直不温不火。
直至今年,省足协发现,业余俱乐部依靠稳定赞助维持漫长赛季的模式并不适合江西足球的发展,因此决定调整策略,以城市为单位组织比赛。同时,在“苏超”取得成功之后,“赣超”也参考了“苏超”的经验,采取“政府主导、地方协同、协会运营”的模式,整合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资源。
但关于“赣超”的吐槽声不断,南昌主场的塑料草皮球场、转播画面差以及昏暗的赛场灯光被诟病。对此,江西足协表示,吸纳各方提出的意见,也是“赣超”自我改进的动力,各个主场也随之进行了体育场馆、转播画面、观赛体验的全面升级。
一位江西网友表示,“赣超”在“苏超”取得成功之后敢于迈出第一步,展现出一定的胆识。向“苏超”学习其成功经验,并逐步融入本土特色,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和鼓励。
“赣超”在扎根本土文化方面展现出独特魅力,通过赛事中的细节设计,让江西文化自然地融入足球比赛之中。例如,奖杯采用具有江西地域特色的青花瓷造型,极具地方特色;“谁是大俵哥”的赛事口号则巧妙融合江西方言与人文符号,让人耳目一新。赛前球员交换地方特产,赛后互致书信,使每场比赛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文化的交流平台。观众也积极参与其中,手举“赣”字标语,拉起“一赣到底”的应援横幅,为赛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热烈的观赛热情。 在我看来,“赣超”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它让传统文化在现代体育中焕发新生,也让球迷在观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这种深度融合值得肯定与推广。
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筹备和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刘杰武指出,各地在发展群众体育赛事时,应避免盲目模仿,而应结合本地的文化特色、群众参与基础以及传播环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品牌。可以采取差异化的策略,不局限于足球项目,例如一些城市可重点发展龙舟赛、龙舟拔河等水上运动。在传播方面,可以构建“城市战队+网红解说”的传播体系,推出“赛事+文旅”旅游线路,借鉴江苏“苏超观赛古镇游”的模式,将体育赛事与当地的人文风情深度融合。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