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那些事2025年07月31日 12:57消息,揭秘并购浪潮下的投资退出策略,解析存量时代资本博弈,闭门探讨破局之道。
7月29日,一场以“并购破局:存量时代的投退博弈”为主题的闭门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21世纪创投研究院提供智库支持,并获得访律、赋航资本、仲量联行的特别支持。在当前资本市场深度调整的背景下,这场聚焦并购主题的高端对话,恰逢其时地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
来自政府投资基金、产业资本、GP/LP以及法律、财务等中介机构的50余位资深从业者齐聚一堂,围绕并购市场的政策走向、现实机遇与结构性挑战,以及交易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在IPO通道阶段性收窄、二级市场估值回调的现实环境下,并购正从“备选退出路径”逐步升级为“主流价值实现方式”,成为打通“募投管退”闭环的关键突破口。
在欢迎致辞中,21世纪经济报道执行总编辑陈晨星指出,中国经济正经历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深刻转型。随着新“国九条”明确鼓励并购重组,证监会“并购六条”推动市场化改革深化,多地百亿级并购基金相继落地,政策、产业与资本三股力量正在形成共振,并购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窗口期。这一判断不仅是对当前趋势的精准概括,也揭示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逻辑——不再依赖粗放增长,而是通过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实现价值再造。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并购组执行总经理康攀分享了中国并购市场的新动向。他指出,自2023年9月“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并购重组案例数量显著增长,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当前并购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交易目的和类型日益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整合;二是战略新兴产业持续成为并购热点,尤其在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表现突出;三是跨界并购和对未盈利资产的收购频繁出现,反映出市场对成长性与技术壁垒的高度关注。这些变化说明,并购已从“规模导向”转向“战略导向”,交易逻辑更加复杂也更具前瞻性。
信宸资本高级合伙人信跃升则从基金视角分析了中国式并购基金的发展机遇。他认为,并购基金在全球一级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正迎来并购基金发展的“黄金期”。政策支持之外,国内市场本身具备三大积极因素:大量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数字化与绿色转型带来的新赛道、以及资产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所形成的估值优势。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信跃升提出的“四化”结构性机会——跨国公司本土化、家族企业职业化、中小企业规模化、多元集团专业化——精准切中了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痛点。这不仅是一种投资策略,更是一种推动企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爱尔眼科董事、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吴士君分享了企业在并购实战中的经验与反思。他透露,公司目前运营的七八百家医疗机构中,约有一半是通过并购整合而来,且并购范围覆盖国内近30个省区及多个海外市场。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医疗服务行业通过资本手段实现快速扩张的典型样本。吴士君特别强调:“上市公司做并购,必须先练好内功。”他指出,完善的质控体系、管理体系和人才梯队是并购成功的前提,否则极易导致“收购易、整合难”的困局。这一观点极具警示意义——并购不是简单的“买买买”,而是对企业治理能力的全面考验。尤其是在医疗这类高度依赖专业运营的领域,缺乏整合能力的扩张无异于饮鸩止渴。
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许小林以“中国医药产业并购时代来临”为题发表演讲。他提出,并购时代的到来有三大标志:一是PE/VC从“发现价值”转向“创造价值”;二是“一二级市场套利”模式终结;三是投资人必须在“前端押注创新”与“后端整合资源”之间做出选择。他对未来中国医药产业的四大趋势判断尤为引人深思:医药工业企业将从5000家缩减至500家,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将加速;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将常态化;最终将诞生若干万亿市值的平台型企业。这一预测若成真,意味着中国医药产业将迎来一次深刻的洗牌与重构,而并购将是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
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由赋航资本合伙人狄凯与珩昱投资合伙人曹龙共同主持,汇聚了优山资本、大钲资本、元禾辰坤、翼朴资本、元禾璞华、疆亘资本、纽尔利资本、丰源投资、大河资本、鼎旭投资、绿动资本、一村资本、诚通基金、国投创合、厚同资本、园丰资本、胜帮投资、中化资本创投、中联律所、仲量联行等二十余位来自政府基金、产业资本、市场化机构与专业服务机构的代表。讨论围绕并购市场的现实瓶颈、策略选择与跨境实操展开,现场观点交锋激烈,共识也在逐步形成:并购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退出手段,而是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工具。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并购的成败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总体来看,这场闭门研讨会不仅是一次行业交流,更是一次对中国资本市场未来路径的深度思考。当IPO红利减弱,并购正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它不仅是资本退出的通道,更是企业转型升级、产业集中度提升、经济质量跃迁的重要推手。然而,并购热潮背后也需保持清醒:交易只是开始,整合才是关键;资本只是工具,产业逻辑才是根本。唯有尊重企业治理规律、具备长期主义视野的投资人,才能在这场“存量博弈”中真正破局,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创造。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