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那些事2025年07月31日 13:40消息,专利并购估值难?仲量联行刘小翠揭秘三大评估妙招,助力企业精准估值、高效并购。
7月29日,主题为“并购破局:存量时代的投退博弈”的闭门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政府投资基金、产业资本、GP/LP以及各类中介机构的50余位行业专家与资深从业者齐聚一堂,围绕当前并购市场的政策导向、发展新机遇与现实挑战,以及并购交易中的实操经验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在存量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并购实现资源整合与价值重塑,成为与会嘉宾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圆桌讨论环节,仲量联行评估咨询服务部资深董事刘小翠结合多年实务经验,分享了她在并购估值与交易执行中的观察与思考。她指出,近两年国内并购活动高度集中于半导体、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企业普遍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属性,拥有大量专利技术、研发团队和无形资产,尽管尚未实现规模化盈利,但已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标的。
然而,这种“高成长、低盈利”的特征也给估值工作带来了显著挑战。刘小翠强调:“传统的市场法估值指标,如PE、PB、PS,在这些企业的早期阶段适用性明显不足。”由于缺乏稳定现金流和历史盈利数据,简单套用成熟企业估值模型容易导致偏差。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行业更倾向于采用股权价值与GMV(商品交易总额)比值、股权价值与研发费用比值等更具前瞻性的参考指标,以更合理地反映企业的成长潜力和技术壁垒。
特别是在生物医药领域,研发周期长、失败率高,不同阶段的价值差异巨大。对此,刘小翠提出,评估机构需创新方法论,引入如二叉树模型、蒙特卡洛模拟等量化工具,对管线资产进行概率加权和风险调整,从而更科学地测算其潜在价值。这一做法不仅有助于满足港股18A(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和18C(特专科技公司上市)的合规要求,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价值判断依据。
谈及跨境并购,尤其是涉及A+H股且带有国资背景的交易,刘小翠坦言操作复杂度极高。她指出:“此类交易必须同时通过国资备案、A股证监会审核、以及港股交易所和香港证监会的双重审查,三者缺一不可。”评估机构在此类交易中扮演着“桥梁”角色,既要确保国有资产评估程序合规,又要满足境内外证券监管的信息披露要求,协调难度前所未有。
更值得注意的是,各监管体系的审核逻辑存在明显差异。国资监管的核心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强调评估方法的稳健性和交叉验证,通常要求至少两种估值方法并行;A股监管在这一点上与国资立场较为一致;而港股市场则更侧重信息披露的市场可理解性,普遍接受单一市场法作为估值依据。这种监管错配,常常导致同一份评估报告难以同时满足三方要求,尤其在使用收益法时,港股方面往往要求独立第三方出具“安慰函”,流程繁琐且易引发监管问询,极大增加了交易的不确定性。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当前并购市场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整合”,尤其是在科技驱动型产业中,并购不仅是退出路径,更是构建产业链闭环的重要手段。但与此同时,估值逻辑的多元化与监管标准的碎片化,正在考验专业机构的综合能力。刘小翠的分享揭示了一个现实:在复杂的制度环境下,并购交易的成功不仅依赖资本实力,更取决于专业服务的质量与协调能力。未来,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的进一步融合,如何建立统一、透明且被多方认可的估值标准,将是推动并购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