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商银行系统上半年资产规模突破7万亿,不良贷款率仅0.94%,稳健发展态势显著。
截至2025年6月末,浙江农商银行系统(含村镇银行、温州银行)管理资产总额达到7.02万亿元,较2024年末的6.79万亿元增长3.39%,首次突破七万亿元大关。这一数据反映出浙江农商银行系统在服务地方经济、推动金融发展方面持续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 从数据来看,资产规模的稳步提升不仅体现了金融机构自身的实力增强,也反映了区域经济的活跃度和市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这样的成绩更显难能可贵,显示出浙江农商银行系统在支持实体经济、优化信贷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截至2025年6月末,浙江农商银行系统拨备覆盖率降至432.53%,较去年末的484.57%下降了52.04%;资本充足率则提升至14.64%,较去年末的14.58%上升0.0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升至0.94%,较去年末的0.85%上升0.0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该系统的不良贷款率持续走高,2022年、2023年和2024年的数据分别为0.78%、0.81%和0.85%。 从数据变化来看,虽然资本充足率有所提升,显示出一定的风险抵御能力增强,但拨备覆盖率的明显下滑以及不良率的持续上升,反映出资产质量面临一定压力。这可能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企业经营困难等因素有关。未来需关注其风险管控能力和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浙江农商银行系统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9296.2亿元,较年初增加1519.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39202.74亿元,较年初增长1408.93亿元。值得关注的是,该系统在涉农、农户、民营及小微企业贷款方面的市场份额,已连续五年保持全省领先,反映出其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数据来看,浙江农商银行在信贷投放和资金沉淀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增长性,体现了其在地方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尤其是在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持续的政策倾斜与精准支持,不仅增强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区域经济中的支撑作用。这种长期的领先地位,既得益于自身业务结构的优化,也离不开对地方经济特点的深刻把握。
截至2025年6月末,浙江农商银行系统涉农贷款余额13268.51亿元,较年初增加494亿元,占全省银行业近1/4;农户贷款余额7059.78亿元,较年初增加240亿元,占全省银行业近1/2;民营企业贷款余额16093.3亿元,较年初增加697.19亿元,占全省银行业近1/4;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812.55亿元,较年初增加850.09亿元,占全省银行业近1/4。
7月30日,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近日召开了2025年中工作会议。浙商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林仁方指出,下半年全系统要精准发力、持续用力,以长期主义的信念打好高质量发展的“持久战”。会议强调,要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从当前形势看,农商银行在服务地方经济、支持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此次会议提出的“持久战”理念,体现了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长期主义不仅是战略选择,更是对金融本质的回归。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唯有坚持稳中求进、注重质量提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如何将这些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将是检验成效的关键。
持续推动“四个服务”融合更深、落地更实;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工作体系,不断巩固发展基础与竞争优势;深化创新赋能、强化精细管理,切实增强发展韧性与内生动能;抓实风险防控、筑牢合规底线,以农商稳健发展护航地方金融安全稳定;强化党建引领、弘扬“六干”作风,着力锻造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过硬干部队伍。
浙江农商银行系统由浙江农村商业联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全省各县(市、区)的农商银行和农信联社组成,这一体系是从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改革演变而来的。自1952年起,该系统已历经70多年的发展历程。2022年4月18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农信社深化改革的“第一单”。
目前,浙江农商联合银行下辖82家县(市、区)农商银行、农信联社,拥有4000余个网点,以及1万余家丰收驿站(金融服务点),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自该行成立以来,浙江监管局已陆续核准多位高管的任职资格。2025年7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正式核准盛亮担任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副行长的任职资格。 此次副行长的任命,体现了监管部门对浙江农商联合银行管理层结构优化的重视,也反映出地方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方面的持续强化。作为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农村金融机构之一,其在推动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此次人事调整,或将为未来业务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