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公里二手车引发销量疑云,极氪公司销量异常引关注。
在汽车市场争夺销量的激烈竞争中,极氪汽车被曝涉及利用“0公里二手车”制造虚假销售业绩的争议。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自今年5月以来,作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极氪被曝通过其直营门店体系,将已投保并完成过户的库存车辆当作新车销售,以“限时优惠”等话术误导消费者,引发大量投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行为与极氪在2024年12月于深圳市和厦门市出现的公司户销量异常现象存在关联,不仅涉嫌欺骗消费者,还使得“0公里二手车”这一隐蔽手段浮出水面,成为虚增销量的违规工具。 从行业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对市场秩序造成冲击。企业应当坚守诚信经营的原则,而非通过模糊操作来追求短期业绩。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合规框架内提升销量,是所有车企必须面对的课题。对于此类问题,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督,确保市场公平透明。
记者从多个投诉平台及消费者处获悉,极氪汽车在全国多地出现了类似情况:在贵州、重庆、广州等地,有消费者在支付定金并准备提车时,发现所购“新车”早已购买了交强险,甚至已完成过户登记,实际上已变成“二手车”。当消费者提出维权和退赔要求时,往往遭遇经销商的推诿或拒绝处理。
多地门店涉嫌违规销售
为清理库存、回笼资金并美化企业产销数据,部分厂商选择将高库龄新车在某地上险上牌,随后分散至其他城市销售,以避免集中暴露问题。其中就包括极氪。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今年5月以来,多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汽车质量投诉平台陆续收到关于极氪的纠纷退赔案件。其中就包括贵州车主蔡建(化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消费者在购车后遇到的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售后服务和产品质量方面。这类投诉的集中出现,反映出企业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可能在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稳定性上存在一定的短板。对于消费者而言,维权过程往往复杂且耗时,这不仅影响了品牌口碑,也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挑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更应重视用户反馈,及时优化产品与服务,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销售人员向蔡建展示的是2025年2月生产的车辆,并现场提供了现车资料的截图,但最终交付给他的却是一辆2024年12月生产的车型。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蔡建表示,他在5月2日预订了一辆2025款极氪001 WE版95kWh四驱版车型,并当天支付了5000元定金以及4.62万元的其他费用。随后,他通过VIN(车辆识别码)信息发现所交付的车辆为库存车,随即要求更换新车。极氪方面最初以蔡建未仔细核对为由拒绝更换,拖延了十多天后,在投诉压力下才同意为其换车处理。
无独有偶,程诚(化名)于2025年6月在重庆渝北区西南汽贸城的极氪直营店支付了5000元,预订了一辆2025款极氪007车型。程诚表示,“极氪方面一直在故意隐瞒和歪曲车辆的相关信息。”据他介绍,销售人员最初称该车是因出口失败未上过保险的新车,随后又改口称会免费赠送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此掩盖车辆已上险的事实。
程诚表示,她是在极氪家的线下直营店通过官方渠道购车并办理贷款,但签约的主体却是厦门奥瀚汽车有限公司,而贷款银行则是中信银行武汉分行。直到她在网络上看到类似案例后,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购买的是来源不明的0公里二手车。此后,她多次要求退还定金,但均遭到拒绝。
来自广州的李兴(化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他于2025年5月购买了一辆极氪001车型。在支付过程中,他发现商家伪造了一个与极氪App高度相似的页面,名为“限时购车平台”,而收款账户显示为“厦门欧行汽车有限公司”,并非极氪官方账户。
在办理保险过程中,李兴发现该车辆已于2024年12月缴纳过交强险,保单显示为交强险过户。李兴表示,销售人员在整个过程中从未告知真实情况,而是以“数量有限一口价优惠”的话术诱导其购买,实际上该车辆在投保后已沦为二手车。 从消费者权益角度来看,销售过程中隐瞒关键信息、利用话术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值得警惕。保险公司和经销商在销售过程中应承担更多的信息披露责任,确保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做出决策。类似事件反映出部分商家在利益驱动下,忽视了诚信经营的基本原则,也暴露出保险行业在流程透明度方面的不足。
李兴表示,他的微信群里有80多人遭遇了类似的诈骗行为,涉及全国各地的用户。他曾致电极氪汽车杭州总部进行投诉,客服回应称:“限时优惠车辆没有问题。”李兴认为对方心虚,因此与他对接的销售人员主动提出自费补偿2000元现金。
公司户销量异于往常
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极氪2024年的产量为22.5万辆,销量为22.2万辆。据此可以推测,极氪在2024年产量超过销量,客观上存在消化产能过剩的压力。
记者梳理2024年极氪各城市月度交强险销量数据(所有权类别分为个人、公司,公司户代表以公司名义购买)发现,极氪在当年12月份销售2.92万辆(官方交付数据为2.72万辆),创出年内最高纪录。其中,深圳市和厦门市销量激增至4321辆和2767辆,分别环比增长377.5%和647.8%,呈现出明显的爆发式增长。从销售结构来看,两城市公司户销量分别达到3724辆和2508辆,占比超过86%和90%。 从数据来看,极氪在年底的市场表现强劲,尤其在深圳、厦门等城市,公司用户成为主要推动力量。这反映出企业购车需求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正逐步上升,可能与政策支持、用车成本优化等因素有关。同时,高比例的公司户销售也说明极氪在商务用车或企业采购领域具备一定竞争力,未来有望进一步拓展这一市场。
“2024年12月份,极氪在部分城市新车交付量异常,销量环比增幅极高,这在汽车销售领域中比较罕见。”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李颜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销量居前的两个城市分别为厦门和深圳,与近期车主投诉上险“重灾区”厦门出现了重叠。
另有不愿具名的合资车企销售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上述约7000辆车在厦门、深圳办完手续之后,不论是出口、卖给租赁或网约车公司,还是作为‘0公里二手车’卖给汽贸公司做业绩,都有可能。单从数据来看,去年12月份极氪的公司户销量是大幅异于往常的。”
谈及背后的动机,李颜伟表示,交强险数量会被第三方统计进去,这一数据将被行业、媒体,包括资本市场看作是一个车企销量表现好坏的“风向标”。
事实上,车企通过“美化”区域销量数据来提升企业估值或争取上市的情况并非个例。2020年7月,哪吒汽车启动了科创板的上市申报工作,但最终未能成功。此后,在2023年2月、2023年6月以及同年9月,公司又多次传出新的IPO计划。据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2022年哪吒汽车国内交强险销量数据显示,其公司户占比为8%;而到了2023年,这一比例飙升至63%,远高于2023年国内乘用车交强险公司户占比(11.3%)。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在哪吒汽车销量前20名城市中,有17个城市公司户占比超过40%,11个城市公司户占比超过90%。有资深汽车渠道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个别城市会做网约车、租赁车、公司集采车项目,所以车企公司户数据偶尔异常是正常的。但哪吒在有直营店的城市出现如此大批量的数据异常,很难不让人质疑其销量真实性。
作为交叉验证,记者向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获取了一组哪吒汽车2023年在邢台的销售数据:其中,单位购车数量为14448辆,个人购买量仅785辆,公司用户占比高达95.3%。“哪吒汽车幸好没有成功上市,否则以目前掌握的情况,即便侥幸上市也难逃监管处罚。”上述分析师表示。
一位资深汽车销售人员在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时表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一些车企为了提升销量指标,美化财务状况,将“0公里二手车”作为制造虚假销售业绩的手段,通过提前确认销售和收入,误导资本市场对真实市场供需关系的判断。
私有化退市难掩渠道之殇
近期频繁出现的车主投诉,以及此前厦门区域上险数据的异常波动,均将焦点引向了极氪的重要合作伙伴——厦门建发汽车有限公司。 我认为,此次事件反映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合作方之间的协同效应和责任划分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品牌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也面临更大考验。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始终是关注的核心,而企业间的合作模式是否稳健,也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用户的感受。因此,相关方有必要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建发汽车与极氪的合作模式为区域经营与金融合作。资料显示,2024年8月,极氪与建发汽车在厦门长乐路共同开设的极氪家门店正式营业;2024年11月,建发汽车获得极氪光辉事业部的授权,在厦门地区开展销售、用户运营及售后服务工作。
消费者投诉案例显示,建发汽车以大客户金融合作方的身份,介入了极氪的销售流程。车辆通过建发汽车渠道完成上险、过户,导致新车在未实际使用的情况下被认定为“二手车”,引发产权转移争议。有车主反映,在购车过程中,签约主体多为建发汽车或其关联公司,如厦门奥瀚和厦门欧行等。 从行业角度来看,这种操作模式可能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一定影响。车辆在未真正使用的情况下即被登记为“二手车”,不仅影响后续的保值率,也可能在转卖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此外,购车合同主体与实际销售方不一致,容易让消费者在维权时面临责任归属不清的问题。此类现象反映出部分经销商在销售流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操作不透明的问题,亟需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确保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受侵害。
在这套“金融过桥”模式下,第三方金融和渠道公司成为吞吐产销数据和调控终端售价的“防火墙”。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极氪销售人员处了解到,来自第三方公司或大客户的车辆可以比一般车辆更优惠。而且,即便消费者购车合同与第三方签署,购车款项付给第三方账户,销售人员依然承诺,所购得的“二手车”可通过补充协议获得首任车主权益——这种法律权属与用户权益分离的操作,也为后续纠纷埋下隐患。
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分析师告诉记者,汽车品牌授权一级网络在4S店、商超店和城市展厅卖车,合同售卖主体和商品车产权要么是直营或代理商,要么是门店经销商。除此之外,如果是其他主体或金融公司,那就说明商品车产权已经发生了转移。
“如果消费者是在被隐瞒或误导的状态下完成交易,这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兆全对记者表示,消费者以全新车辆的市场价格支付购车款,实际获得的却是已登记过户、法律权属上属于“二手车”的车辆。当消费者未来再次交易时,该车辆在法律层面将因二次过户被认定为“三手车”,由此导致车辆残值贬损,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消费欺诈。
关于极氪,还有一些细节在传递着些许不寻常的信号。2025年5月4日,极氪科技集团发布内部通知,宣布管理层分工调整,由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领克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接替原负责销售工作的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林金文,全面负责销售相关工作。林金文则转为协助林杰管理极氪品牌国内“营销服”,并向林杰汇报。3天后,吉利汽车宣布计划推动极氪私有化退市,这一时间节点引发外界关注。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此次管理层调整与私有化消息的相继公布,似乎并非巧合。管理层的变动可能为后续战略调整铺路,而私有化举措则可能意味着极氪在独立运营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这种节奏上的安排,或许预示着极氪未来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反映出吉利集团在新能源汽车布局上的进一步深化。
针对上述人员调岗的原因,以及相关违规销售行为是否已纳入财务报表,是否可能影响公司在美国股市的私有化退市进程等问题,中国证券报记者向极氪方面进行了询问,但截至发稿,极氪尚未作出回应。
极氪发布私有化公告后,吉利港股随即上涨;在极氪与吉利正式宣布合并的消息公布后,多家机构纷纷上调评级,给予推荐建议。
然而,当公司财务和分析师忙着计算整合后的成本节约时,却鲜有人追问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0公里二手车”;当林杰推动“直营+合伙人”渠道变革,计划在四五线城市新增200家门店时,相关渠道监管细则也亟待重视补齐。
有业内人士指出,“0公里二手车”就像一面多棱镜,反映出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光鲜背后,新车销售数据存在的模糊空间、经销商授权制度所承受的压力,以及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可能受到的侵害。接受采访的行业协会相关人士建议,应深入调查汽车企业户销量造假、“0公里二手车”流通中的混乱现象以及订单虚增问题,以防止此类操作演变为潜藏在企业财务体系中的“定时炸弹”。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