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新增两家鲁班工坊,中国职业教育助力上合合作发展。
8月30日,在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来华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哈萨克斯坦第二家和第三家鲁班工坊正式揭牌,旨在为各经济领域提供实践性强的培训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新的鲁班工坊分别设立在古米廖夫国立欧亚大学和阿拉木图交通与物流学院。2023年,哈萨克斯坦首家鲁班工坊在东哈萨克斯坦谢里克巴耶夫技术大学正式成立,目前已成为推动该国工程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 从教育合作的角度看,鲁班工坊的设立不仅体现了中哈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也为哈萨克斯坦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升当地高校的教学水平,促进产业与教育的对接,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自2016年中国在境外首个鲁班工坊揭牌以来,这一融合“工匠精神”与“合作智慧”的职业教育平台逐步走向全球。截至目前,中国已在30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34个鲁班工坊。作为发源地,天津已在23个国家建成24个鲁班工坊,并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设立了10个鲁班工坊,成为推动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职业教育合作的重要桥梁。 鲁班工坊的持续拓展,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也展现了中国通过教育合作促进互联互通、深化伙伴关系的积极姿态。这种以技能培养为基础、以务实合作为路径的模式,有助于提升合作国的劳动力素质,也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教育合作范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技术驿站”,鲁班工坊在实践中持续探索与创新,逐渐成为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谈及鲁班工坊所取得的成果,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云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鲁班工坊输出的专业标准、课程体系和教材已被合作国家正式采纳,这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得到了国际认可。在标准被纳入后,相关国家可以借助中高职衔接、专本贯通等方式,系统地开展学历教育。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为海外开展学历教育的学生超过3万人,实施的海外技能培训人次则超过了11万。”
李云梅介绍,本着平等合作、因地制宜、优质优先等建设原则,鲁班工坊在每个项目启动前都会深入调研当地产业需求,随后联合院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方式,确保技能培养与当地发展需求精准契合。“除了培养掌握专业技术的当地人才,鲁班工坊还肩负着培养本土教师的重要任务,从而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更广泛地传播。”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郑青亭/摄)
时间回到2018年7月,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局携手共建的巴基斯坦鲁班工坊正式成立。该工坊采取“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的模式,重点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持续为“中巴经济走廊”培养本地化技术人才。截至目前,巴基斯坦鲁班工坊已培训了上千名技术青年。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2024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巴基斯坦留学生穆杉,已在巴基斯坦完成了6个月的课程学习,目前正在中国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之后还将返回巴基斯坦继续进修6个月。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的职业教育文凭“含金量”很高,因为课程更注重实践技能,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这让他在求职时具备了明显优势。 从穆杉的经历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正逐渐成为国际人才交流的重要桥梁。这种“中巴联合培养”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类似的合作项目将越来越多,为沿线国家的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
穆杉对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十分珍惜在中国学习的宝贵机会。“我一直对技术充满热情,渴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加入鲁班工坊后,我感到自己的梦想正在实现。”他表示,“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收获颇丰。实验室里配备了各种先进的设备,我们能够自由地使用这些设施进行实践。”2025年,穆杉作为团队负责人,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天津赛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荣获银奖。
“在我来中国之前,我就知道中国在很多领域技术领先。但到了中国之后,我才知道中国的技术发展速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他说,“毕业之后,我希望回到巴基斯坦,把中国的知识和技术带回祖国,助力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推动自动化和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发展。”
谈到回国就业的前景,他显得充满信心。“中巴两国之间有许多合作项目,我坚信自己有机会参与到这些项目中。凭借在中国的学习经历,以及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了解,我相信能够为中国在巴基斯坦的企业提供服务。他希望成为促进中巴友谊和推动两国合作的桥梁。”
黄可莹是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的一名泰籍教师,从2016年开始,她为来自泰国的留学生教授中文语言课程。在实训课上,同样致力于泰国鲁班工坊项目的山东人孙健鹏老师与黄可莹渐生情愫。5年恋爱之后,两人决定领证,结百年之好。
“2013年8月,我来天津读书,毕业之后在这里的鲁班工坊工作。时至今日,我在天津已经生活了12年。”谈及对天津的印象,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因鲁班工坊认识了我的先生,现在,我就算在天津定居了。在我看来,天津人很友好,很善良。”
泰国鲁班工坊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首个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由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大城技术学院于2016年合作创建。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项目,该工坊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6个专业,为泰国现代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9年来,该项目累计培育2300多名学生,学生就业率居泰国同类院校之首。2025年8月,中泰两国联合吉利汽车等45家车企,启动智能汽车新专业。 从教育合作到产业对接,鲁班工坊不仅体现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步伐,也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多国协同发展的实际成效。其成功经验表明,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劳动力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智能汽车等新兴专业的引入,未来将有更多技术人才受益于这种跨文化、跨地域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
黄可莹表示,鲁班工坊培养的泰国学生非常受欢迎,他们不仅具备热门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还了解中国人的工作习惯和方式,因此在泰国的中资企业中备受青睐。这些学生入职后的薪资水平通常高于同等学历的其他毕业生,职业发展路径也更为广阔。不少学生尚未毕业,就已经被中资企业提前“抢购”。 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在推动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鲁班工坊不仅提升了当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为中资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这种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深化,有助于实现更深层次的互利共赢。
自2018年起,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携手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埃及开罗高级维修学校先后合作建设了两个鲁班工坊,首开“一国两坊”的先河。在埃及首都开罗市,艾因夏姆斯大学鲁班工坊开设“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新能源应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3个专业,建设3个实训区,开展本科层次嵌入式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开罗高级维修学校工坊开设“数控加工技术”、“汽车维修技术”2个专业,建设2个实训区,开展中职、高职贯通的学历教育。
去年,有3名来自开罗高级维修技术学校鲁班工坊的优秀毕业生来到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留学,开启了埃及青年的“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成为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一个特色样本。据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王宝龙介绍,这些学生在开罗高级维修学校通过五年制数控专业学习,已获得专科学历,随后来华深造。完成学业后,他们不仅能够获得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控专业专科学历,还有机会直接升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继续攻读本科和硕士。 这一模式不仅为埃及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体现了中国在推动国际职业教育合作方面的积极作为。通过“中高本”贯通培养,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人才成长路径的优化,为中非教育合作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范。这种合作形式有助于提升非洲国家的职业教育水平,同时也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我们将企业的真实案例转化为教材内容,并将教学环境从教室延伸到实训基地或企业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真才实学。王宝龙表示,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埃及的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将在埃及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