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财经脉搏,洞察投资热点

专业财经资讯平台 实时追踪全球金融动态

预定利率三连降,寿险产品首现1.99%调降潮

预定利率三连降,寿险产品首现1.99%调降潮,保费红利时代或将终结

预定利率研究值三连降至1.99%,寿险产品首触上限调降。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林汉垚 北京报道

   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研究值连续第三次下降,此次调整也标志着自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来的首次下调。

   7月2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保协”)近日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第二季度例会,与会专家就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这一数据反映出行业在利率环境变化下的审慎态度,也体现了对长期资金成本和偿付能力的综合考量。 从市场角度看,这一预定利率水平较低,可能对保险公司产品定价和盈利能力带来一定压力,但也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推动行业稳健发展。同时,这也意味着消费者在选择保险产品时,需要更加关注保障功能与投资收益之间的平衡。未来,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预定利率的调整仍需持续观察和动态评估。

   据统计,自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以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最新发布了第三季度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研究值,分别为2.34%、2.13%、1.99%。

   根据2025年1月发布的《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动态调整机制通知》)规定,目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已达到调整条件,保险公司须在两个月内对新推出的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进行下调,同时分红险和万能险的预定利率也将依据一定比例进行相应调整。

   最新一期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

   7月25日,中保协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第二季度例会,围绕宏观经济形势、市场利率变化及行业发展趋势展开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在困难中稳步前行,整体运行保持平稳,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环比增长1.1%,继续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保险行业专家表示,2025年上半年,人身保险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入推进个人营销体系改革,规范万能险和分红险业务,强化资产负债管理,持续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拓展商业医疗保险,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保障的能力。

   保险业专家指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这一数据反映出市场对长期资金回报预期的谨慎态度,也体现了监管层在平衡保险公司盈利能力与消费者利益之间的考量。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产品收益率面临压力,如何在保障功能与投资收益之间找到合理定位,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课题。

   本次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的下调早有预期,此前已有多家券商发布研报,预测7月份公布的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将接近2%。因此,中保协此次公布的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并未超出市场预期。 从行业角度来看,这一调整反映出监管层对市场风险的审慎态度,也意味着保险公司未来的投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在低利率环境下,如何平衡保障功能与盈利能力,将成为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这也可能促使保险公司加快产品创新步伐,以应对新的市场环境。

   随着二季度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的公布,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也将迎来自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以来的首次下调。 从当前市场来看,此次预定利率的调整反映出监管层对行业风险防控的持续关注,也预示着保险公司未来在产品定价和投资运作上将面临更多挑战。这一变化不仅影响消费者的投保选择,也可能推动行业加快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的步伐。

   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以来首次调降

   去年8月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健全定价机制通知》),首次提出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

   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动态调整机制通知》进一步明确动态调整机制细则。由中保协定期组织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召开会议,研究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有关事项,每季度发布预定利率研究值。

   根据《动态调整机制通知》规定,当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个季度均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出25个基点及以上时,应适时下调新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两个月内平稳完成新旧产品之间的过渡;反之,若连续两个季度预定利率最高值低于研究值,则可适当调高新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调整后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原则上不得超出预定利率研究值。

   此外,在调整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的同时,也应根据一定差距,合理调整个性化分红型和万能型人身保险的预定利率上限。这一举措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保险产品的定价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差异化调整既体现了监管层对不同保险产品特性的尊重,也有助于推动行业向更加精细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目前普通型、分红型、万能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沿用去年8月份《健全定价机制通知》下调后的规定。

   彼时,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健全定价机制通知》,明确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自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

   目前在售的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仍为2.5%,该数值已连续两个季度高于预定利率研究值25个基点。

   因此,根据《动态调整机制通知》,保险公司要在9月前完成新老产品切换工作。在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的同时,分红险和万能险预定利率也将按照一定差值进行调整。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预定利率下调将改善新单的价值率水平,降低年初以来的寿险产品成本收益倒挂情况,提升保险公司的销售积极性,或成为寿险行业基本面表现改善的契机。

   分红险预定利率率先降至1.5%

   《动态调整机制通知》规定,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升降由中保协组织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结合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变化和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情况确定

   2025年上半年,5年期以上LPR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根据最新市场数据,目前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3.50%,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7393%。今年5月份,六家国有大行将5年定期整存整取利率调整至1.30%。 当前利率水平的持续下行,反映出市场对经济前景的谨慎预期以及货币政策的宽松导向。低利率环境有助于降低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但也对银行利差和居民储蓄收益带来一定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资产配置策略,以应对长期低利率带来的挑战。

   中保协指出,当前,中长期利率持续走低,新会计准则对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日益显著,行业的发展正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人身险公司应进一步提升市场敏锐度和判断能力,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及行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持续推进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加快产品结构的优化与转型。

   业内人士指出,将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与长期市场利率挂钩,有助于有效缓解保险公司面临的利差损风险。这一调整也将推动保险公司优化产品结构,逐步向对利差依赖较低的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型。这种变化不仅符合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有助于提升保险行业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因此,在中保协公布二季度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之前,已有部分保险公司率先推出1.5%的分红险产品。 当前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在政策尚未明确之际便提前布局,反映出行业对利率下行趋势的预判以及对客户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保险公司的灵活性,也显示出在监管框架内寻求创新的空间。随着利率环境持续变化,未来保险产品设计和定价策略或将面临更多调整与挑战。

   例如,合资寿险公司同方全球人寿近期推出预定利率为1.5%的分红型产品,而预定利率为2.0%的同类产品已于6月1日停止销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中意人寿、恒安标准人寿、阳光人寿等保险公司近期均推出预定利率为1.5%的分红型保险产品。

   民生证券研报指出,1.5%预定利率的分红险产品销售或将有助于缓解保险公司的债券配置压力。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约1.6%的水平,因此,采用1.5%预定利率的分红险在债券配置方面面临的压力将有所减轻。在此背景下,具备丰富分红产品线和更强综合投资能力的头部保险公司,有望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和收益空间。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市场利率持续走低,传统高预定利率产品面临较大压力,而分红险因其灵活的收益分配机制,正逐渐成为保险公司优化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这一变化不仅有助于提升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有助于增强其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抗风险能力。

   此外,中泰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葛玉翔指出,当前低利率环境正推动分红险加快转型步伐;随着预定利率逐步下降,中期年金产品有望重新成为市场主力产品。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低利率已成为常态,这对保险行业的产品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分红险作为传统产品,其收益预期与市场利率密切相关,因此在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与此同时,中期年金产品凭借其相对稳定的收益预期和较好的风险控制能力,正在逐渐恢复市场信心,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重新占据重要地位。这种趋势不仅反映了市场对稳健型产品的偏好,也预示着保险行业正在朝着更加多元化、灵活化的方向发展。

   投资策略适配负债转型

   在保险公司进行产品结构转型的同时,其投资策略也在同步发生变化。

   方正证券金融首席分析师许旖珊指出,随着保险公司加快向分红险转型,其资产端仍会根据市场情况,适时配置高股息类资产。这一策略既反映了保险行业在负债端结构调整中的主动应对,也体现了资产配置上对稳定收益的持续追求。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高股息标的因其相对稳健的回报特性,依然具备较强的吸引力,有助于保险公司平衡风险与收益,提升整体投资效益。

   随着险企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逐步上升,其负债成本的压力有望得到缓解,同时投资风险的分散也将推动险企在权益类资产上的配置比例进一步提高,从而加大进入股市的力度。此外,在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影响下,险企或将更多采用高股息策略,系统性地提升OCI(其他综合收益)项下的股票占比,以此降低利润波动,并增强分红收入的确定性,从而部分弥补债券票息收入的下降。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自2025年以来,保险公司已累计对上市公司进行21次举牌,超过了去年全年的20次举牌次数。

   在举牌标的方面,被举牌的上市公司多集中在银行、环保、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行业,这些企业普遍具备稳定的现金流和持续的分红能力,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从市场动向来看,这类企业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使其在资本运作中更具吸引力。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资金更倾向于流向具备长期价值和稳健收益的标的。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市场对优质资产的偏好正在逐步增强。

   “红利资产具备波动性较小、股息收益较为可观的特点,是长期寿险资金在权益类资产配置中的重要选择。”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首席投资官段国圣表示,从其内部结构来看,基本面稳健的泛公用事业、制造业龙头企业,以及与国内需求相关的顺周期和消费类红利资产,均具备跨越周期、实现长期稳定收益的能力。

   因此,段国圣表示,通过挑选具有行业竞争力、能够持续保持较高分红水平的优质上市公司,逐步增加红利类资产的比重,构建既能获得稳定分红收益,又能分享企业长期增长的平衡型投资组合,有助于增强整体投资组合的稳定性,并提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水平。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请输入您的姓名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
请输入评论内容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

特别推荐
黑翼资产急刹车?百亿量化私募上新速度现两极分化

2025-09-20 01:02

招商信诺高层换帅 王颖将执掌董事长新航向

2025-09-20 00:00

券商监管再升级,5家机构分支机构违规遭严查

2025-09-19 23:59

华泰证券:降息落地金价高台跳水?短期波动不改长期黄金底

2025-09-19 22:54

徽商银行APP推荐产品热衷量化选基,广银高收益产品回报走低

2025-09-19 22:51

国家电网内生新掌门,英大证券迎变革新篇章

2025-09-19 22:50

德意志银行刘佳:港股科技股正经历价值重构浪潮

2025-09-19 22:47

《信托新规来袭:张杨解读回归本源的颠覆性变革》

2025-09-14 10:44

红相股份审计风波引关注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及责任人遭处罚

2025-09-14 10:37

《信托业迎重磅变革:主业回归重塑业务版图》

2025-09-14 09:38

资管出海新图景!基金业亮相投洽会引关注

2025-09-14 09:37

兴民智通控股权生变?5200万股再遭拍卖引关注

2025-09-14 09:33

江苏银行领跑城商行,长三角四小龙共筑3万亿新高地

2025-09-03 10:53

天价劳资纠纷引爆舆论,光大证券能否逆袭百亿营收?

2025-09-03 10:52

瑞银预警:10月底或成A股转折点,两大主线暗藏机遇

2025-09-03 10:48

通信板块盈利回暖,机构重仓凸显投资新风口

2025-09-03 09:51

中信金融资产盈利超61亿,冲刺行业标杆新高度

2025-09-03 09:49

ETF巨头增速放缓,中小机构逆袭登榜:公募上半年盈利新变局

2025-09-03 09:48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金银板块迎新机遇

2025-09-03 08:35

两融余额再创新高,增量资金强势涌入股市热潮

2025-09-03 08:33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与这些优秀平台共同构建财经信息生态

科金社
www.wjgs222.cn 访问网站
科技快讯
news9999.cn 访问网站
文化潮流网
www.kouc.cn 访问网站
量子财讯
www.360shoulu.com 访问网站
查看更多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持续增加中,欢迎与我们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