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证券指出,银行业绩拐点临近,基本面将迎来黄金转折期,行业复苏在即。
2025年第二季度公募基金重仓持股数据近日出炉,引发市场广泛关注。银河证券最新研报指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主动型基金对银行板块的持仓总市值达635.1亿元,环比大幅增长27.12%;持仓占比升至4.85%,创下自2021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新高,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七,较上季度上升一个位次。这一数据释放出明显的信号:机构资金正在重新审视银行股的配置价值。
从细分类型看,除国有大行仓位微降0.04个百分点外,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基金持仓比例均实现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城商行增幅最大,达到0.7个百分点,仓位升至2.26%,延续了超配态势。而国有行虽仍处于低配状态,但其低配程度进一步扩大。整体来看,银行板块目前低配7.85%,较一季度收窄0.3个百分点。这一变化或与5月末启动的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密切相关——该政策推动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与考核体系优化,促使管理人更注重长期稳健收益,从而提升了对高股息、低估值资产的配置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主动资金正明显向估值偏低的股份行和基本面扎实的区域性银行倾斜。2025年二季度,招商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和成都银行成为主动型基金重仓持股市值前五的银行。其中,杭州银行、江苏银行、民生银行、南京银行和招商银行获得显著加仓,仓位分别提升0.24、0.19、0.1、0.1和0.09个百分点。这表明,在市场风险偏好趋于保守的背景下,机构更青睐那些资产质量优良、盈利稳定性强、且具备区域经济支撑的地方性银行。
与此同时,被动型基金对银行板块的配置也在持续升温。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被动型基金对银行持仓总市值达1333.09亿元,持仓占比高达11.11%,环比上升2.01个百分点,在申万一级行业中位列第四,排名较上季提升一位。其中,股份行占比8.69%,环比猛增1.3个百分点,成为最大受益者。这一趋势的背后,是ETF产品加速扩容与指数编制规则优化的双重驱动。特别是5月末沪深300指数调整后,银行股在成分股中的数量增加,使得追踪主流宽基指数的资金被动流入银行板块,形成“越涨越买、越买越稳”的正向循环。
北上资金同样展现出对银行股的浓厚兴趣。2025年第二季度,北向资金流入银行板块总额达2542亿元,环比增长11.69%;净流入265.96亿元,持仓占比升至11.1%,环比提高0.92个百分点。股份行成为外资首选,净流入达102.1亿元,城商行和国有行紧随其后。个股方面,江苏银行、平安银行和工商银行最受青睐。外资的持续流入不仅增强了市场信心,也反映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性及银行股分红吸引力的认可。
综合来看,银行板块正迎来多维度增量资金的共同加持——主动资金因政策引导与价值重估而回流,被动资金因指数扩容而被动增配,北上资金则基于长期配置逻辑稳步加仓。这三大资金力量的汇聚,正在重塑银行股的市场地位。过去多年被视为“沉睡板块”的银行股,如今在低利率环境下展现出愈发突出的红利价值和防御属性。尤其是在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银行股凭借稳定的净息差、良好的资本充足率以及持续提升的分红比例,正逐步成为中长期资金的重要锚定点。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银行板块面临的挑战并未完全消除。宏观经济若不及预期,可能引发资产质量恶化;持续的利率下行压力仍将对净息差(NIM)构成挤压;外部环境中的关税摩擦与需求疲软风险也不容忽视。然而,从当前资金流向和基本面演变趋势看,银行板块已积累诸多积极因素:信贷结构优化、不良率趋稳、财富管理转型初见成效,叠加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业绩拐点的确渐行渐近。
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资金偏好和市场逻辑共同作用下,银行板块有望走出长期低迷状态,迎来估值修复的新阶段。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继续忽视这一“压舱石”板块,不如重新审视其内在价值与配置意义。毕竟,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市场环境中,稳定与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