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那些事2025年09月01日 13:33消息,新晋券商净利飙升至163亿,力压中信证券,中金国信强势逆袭,行业格局重塑,券业洗牌加速。
证券行业在经历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的深度调整后,终于迎来春暖花开的时刻。2025年上半年,随着资本市场情绪回暖与政策环境逐步优化,头部券商集体交出亮眼成绩单,净利润大幅增长,营收普遍回升,行业复苏趋势已从信号转为现实。
据最新披露的半年报数据显示,多数头部券商实现营收与利润双增。其中,中金公司、国信证券、国泰海通表现尤为突出,营收同比增速分别达43.96%、42.77%、39.85%,行业排名均实现跃升。目前,已有十家券商上半年营收突破百亿元大关,头部阵营的整体实力和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国泰海通——这家于2025年一季度完成合并的新巨头,首次发布合并后的详细财报便一鸣惊人。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63.21亿元,历史性超越中信证券,成为行业新晋“净利润冠军”。这一成绩不仅标志着券商行业正式迈入“百亿净利润双雄”时代,更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规模整合与业务协同正在重塑行业竞争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证券虽以330.39亿元的营业收入继续稳居榜首,领先第二名国泰海通近92亿元,但其净利润为141.46亿元,被国泰海通反超21.75亿元。这并非因为中信表现疲软——其净利润同比增加31.64亿元,已是除国泰海通外增幅最大的券商——而是国泰海通的增长势头太过迅猛,同比暴增207.02%,净利增量高达110.05亿元。
深入分析财报可以发现,国泰海通的逆袭并非偶然。其财富管理业务成为最大功臣,上半年贡献收入97.72亿元,在已披露数据的券商中位列第一。更关键的是,该业务毛利率高达52.16%,较去年同期提升10.27个百分点,利润约50.97亿元,占公司总净利润近三分之一。相比之下,中信证券经纪业务收入为93.19亿元,营业利润仅为35.11亿元,盈利能力差距明显。
此外,国泰海通的机构与交易业务同样表现强劲,实现收入68.60亿元,毛利率达62.60%,贡献利润约42.94亿元。多项高毛利业务协同发展,叠加合并带来的客户资源、渠道整合与成本优化效应,使得国泰海通在盈利能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从行业角度看,国泰海通的崛起不仅仅是“两家老牌券商相加”的结果,更是券商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缩影。过去“唯规模论”的时代正在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对业务结构、盈利质量与战略前瞻性的综合比拼。此次净利润反超,预示着未来券商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牌照与资本,而更多体现在精细化运营与高附加值服务能力上。
如果说国泰海通的胜利是“整合+优化”的典范,那么中金公司的反弹则是一场典型的“战略调整+赛道押中”的逆袭。2025年上半年,中金公司实现营收128.28亿元,同比增长43.96%,排名升至行业第六,创下近十年中报最佳战绩;净利润同比增长94.44%,增速在非合并类券商中位居第一。
这一切的背后,是投行业务的全面爆发。特别是港股IPO领域,中金公司凭借子公司中金国际的强势表现,前八个月承销金额达225.82亿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领先第二名中信里昂超百亿元,优势极为显著。宁德时代、海天味业、三花智控等重量级项目接连落地,使其服务中资企业全球IPO融资规模达111亿美元,稳居市场首位。
回顾过去两年,中金公司在A股IPO节奏放缓的背景下承受巨大压力,2024年全年A股IPO承销金额仅35.90亿元,排名滑落至第七。但正是这段低谷期,倒逼其加速国际化布局,强化港股及跨境服务能力。如今看来,这一战略调整极具前瞻性。当A股尚未完全复苏时,港股市场的回暖已为中金打开新的增长通道。
这提醒我们:在全球化资本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单一市场依赖的风险正在放大。中金的成功,本质上是对“中国资产、全球配置”趋势的精准把握。未来,具备跨境服务能力的投行将更具抗周期能力与成长潜力。
国信证券的崛起则是另一条路径的代表——依靠自营业务的强劲表现实现弯道超车。2025年上半年,国信证券实现营收110.75亿元,同比增长42.77%,自2018年以来首次重返行业营收前十,位列第八,超越中信建投与招商证券。
其投资与交易业务收入达54.47亿元,同比大增60.87%,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49.18%,接近半壁江山。这一比例远高于招商证券的24.32%,显示出国信证券在市场行情向好时期的极高弹性。然而,这也带来潜在风险:自营业务高度依赖市场波动,若后续A股回调,其业绩稳定性或将面临考验。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信证券在财富管理与机构业务上的进步同样显著。该业务毛利率从去年上半年的34.76%跃升至51.42%,反超招商证券(50.33%),利润从12.52亿元翻倍至26.82亿元,与招商证券差距缩小至仅3.03亿元。这意味着国信不仅靠“赌行情”赚钱,也在提升核心业务的盈利质量。
不过,国信的投行业务仍处困境,营业利润率持续为负,反映出其在投行人才、项目储备与合规能力上的短板。如何在保持自营业务优势的同时,补齐投行业务短板,将是其能否持续进阶的关键。
整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券商行业的集体复苏,既得益于资本市场的整体回暖,也离不开各机构自身的战略调适。从国泰海通的整合效应,到中金公司的国际突围,再到国信证券的自营驱动,不同模式的并行发展,展现出行业多元化的竞争图景。
当前,已有十家券商半年营收破百亿,头部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者恒大”的旧逻辑回归,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大而强”与“精而优”并重的新趋势。盈利能力、业务结构、战略前瞻性正成为决定券商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三年行业低迷期,恰恰成为倒逼转型的契机。那些被动依赖通道业务的券商持续承压,而主动优化结构、布局高毛利业务、拓展海外市场者,则在复苏中率先突围。这场“冬去春来”,不仅是业绩的回升,更是发展模式的升级。
展望未来,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化、财富管理需求爆发、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提速,券商行业仍有广阔发展空间。但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分化将进一步加剧。谁能真正建立起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谁才能在下一个周期中立于不败之地。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