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金融资产中期业绩亮眼,盈利超61亿,全力向行业标杆目标迈进。
8月底,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金融资产”)于港交所披露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核心财务指标表现亮眼:实现总收入超400亿元(同比增长21.1%)、归母净利润61.68亿元(同比增长15.7%),年化平均股权回报率(ROE)高达21.1%,盈利能力持续领跑行业。 从当前数据来看,中信金融资产在2025年上半年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收入与利润的双增长,反映出其在资产管理领域的综合实力和运营效率。ROE达到21.1%这一高水平,也说明公司在资本使用上具备较高的效率,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不仅体现了公司内部管理的优化,也反映了外部市场环境对其业务的积极支撑。未来,若能继续保持这种稳健的发展态势,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9月1日,中信金融资产董事长刘正均与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进一步阐述了公司的经营逻辑与战略方向。刘正均指出,公司上半年在“经营业绩、主业能力、品牌形象和队伍能力”等方面实现明显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不良资产经营取得新突破。从房地产风险化解到金融“五篇大文章”,公司业务不断深入融入国家战略,展现出更强的市场适应力和战略执行力。 从此次发布会可以看出,中信金融资产正逐步强化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展现出更加主动的姿态。这种战略上的调整与深化,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稳健性,也为行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经过三年的精心治理,如今的中信金融资产已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从亏损逐步走向盈利,并连续三年实现利润增长,年化ROE达到21.1%,盈利能力持续增强。资产质量发生了根本性提升,资产结构不断优化,公司已全面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刘正均表示,未来中信金融资产将重点围绕党建引领、经营业绩、核心业务能力、合规风控、改革创新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六大方向,全力向“行业标杆”的目标稳步前进。
从整体业绩表现来看,2025年上半年,中信金融资产多项关键指标实现稳步提升。截至6月底,公司合并资产总额达到10109.33亿元,总收入为402.2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1.6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21.1%和15.7%,显示出公司持续增强的盈利能力和行业领先地位。
中信金融资产副总裁赵晶晶在发布会上对业绩亮点进行了详细解读,表示公司持续加大对核心业务的高质量投入,上半年主业新增投放达到879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4倍。她同时提到,公司在实现收入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成本控制,在业务拓展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业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同比下降24.6%,佣金及手续费支出也减少了13.2%,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与此同时,资产质量与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受益于盈利能力的提升和资产结构的优化,今年上半年,中信金融资产母公司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70%,较上年末提高4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也达到15.97%,较上年末上升0.28个百分点。 从数据来看,中信金融资产在风险防控方面展现出积极变化,反映出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成效。拨备覆盖率的显著提升表明公司对潜在风险的预判和应对能力增强,而资本充足率的稳步上升则进一步夯实了其抵御风险的基础。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市场信心,也为未来业务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裁助理兼首席风险官刘泽云进一步解释道,这源于中信金融资产“清旧控新” 双管齐下:上半年启动风险资产三年处置攻坚,存量风险项目 “一户一策” 精准化解,同时严控新增项目准入,信用风险类资产下迁规模同比下降62.6%,整体资产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作为公司的重要业务板块,不良资产经营成效显著。在资产收购与处置、困难项目盘活以及股权投资等方面,业绩表现突出。
在收购处置类业务方面表现尤为亮眼——上半年新增收购银行不良资产债权原值达1252亿元,市场占有率持续位居行业前列,成功处置不良资产包129.41亿元,已实现收益16.9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80.8%。中信金融总裁助理袁彩平在业绩会上表示,公司上半年在收购与处置两端均取得显著进展,“聚焦‘收购开源’,加大市场营销,拓宽收购渠道”,通过中小金融机构、外资银行及个贷不良市场等多渠道获取资产。 从数据来看,公司在不良资产领域的布局和运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反映出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和执行力。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和收益水平成为衡量金融机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中信金融在这一领域的持续发力,不仅有助于优化自身资产结构,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纾困盘活业务则为业绩支撑的第二曲线。上半年中信金融资产新增纾困盘活投放389.25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收入42.27亿元,同比增长 65.5%,截至6月末业务余额1512.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9.9%。副总裁赵晶晶指出,这一业务 “立足逆周期救助功能”,在存量低效资产盘活、实体企业纾困、破产重整等领域落地多个创新项目,通过过桥融资、共益债投资等方式,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股权业务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成为推动利润增长的重要力量。今年上半年,中信金融资产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在半导体、新材料等行业累计投放资金超过50亿元,成功落地国网新源、攀钢矿业等标志性项目。中信金融资产副总裁陈鹏君表示,公司股权业务不仅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始终坚持“耐心资本”的理念,致力于培育企业稳定的盈利点和核心竞争力。 从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看,股权业务正逐步成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式。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这类投资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与市场地位,也为资本市场注入了长期稳定的力量。中信金融资产的做法,体现了金融机构在支持国家战略方面的主动担当,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在业绩发布会上,管理层多次强调“心怀国之大者”,将业务发展融入国家战略。中信金融资产总裁李子民在发布会上表示,“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是国家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初衷,也是公司一直以来践行的初心和使命。”
其中,房地产领域风险化解是当前重点推进的方向。据中信金融资产副总裁杨毅介绍,自2022年起,公司已累计投入房地产纾困项目93个,总金额达559亿元,保障交付房屋7.59万套,推动2630亿元货值的项目实现复工和建设,有效化解金融机构风险超过732亿元。
在具体实践当中,中信金融资产积极支持保交楼, 通过债务重组、增量注资、代管代建 等方式盘活问题项目;助力盘活核心区域烂尾项目,通过运用收购违约债券、投放共益债等手段激活资产价值,同时改善了城市风貌;创新产融化险模式,形成了“增量投入重组盘活+信托隔离+代管代建运营+资金监管”的中信特色协同化险模式。
在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中信金融资产取得显著进展:在绿色金融领域,累计投入26亿元助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科技金融方面,上半年向新能源、半导体等战略新兴产业新增投放资金接近100亿元;普惠金融领域,已累计收购个人贷款不良债权超过百亿元;数字金融领域,“网络安全运营体系建设”项目荣获IDC中国金融行业技术创新奖,人工智能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尽调、估值等业务环节。
刘正均在业绩发布会上强调,上半年中信金融资产实现了“经营业绩、主业能力、品牌形象和队伍能力”的四个显著提升,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充分发挥金融救助和逆周期调节功能作用。
2024年底,中信金融资产已明确提出打造不良资产行业标杆的战略规划。刘正均在会上表示,回顾公司“一三五”战略的推进过程,“一年走上正轨”的目标已经顺利实现,“三年质效显著提升”也将在今年圆满结束,目前公司正全力以赴朝着“五年成为行业标杆”的最终目标迈进。 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中信金融资产在不良资产领域的布局和战略实施已初见成效。尤其是在“一三五”战略的稳步推进下,企业逐步实现了从基础建设到质量提升的跨越,显示出较强的执行力和发展潜力。未来能否真正成为行业标杆,不仅取决于战略目标的达成,更需要在市场应对、资源整合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中信金融资产若能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核心竞争力,有望在不良资产领域树立起更具影响力的标杆形象。
刘正均强调,在向行业标杆迈进的过程中,“主业能力标杆”始终是关键支撑——毕竟,不良资产主业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立身之本,也是未来行业竞争的核心领域。 当前,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和行业格局的持续演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更加注重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的专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只有夯实主业基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趋势也反映出行业对专业化、精细化运营的高度重视。
刘正均指出:“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独特功能定位,其主业就是逆周期调节和金融救助,这个特殊的定位决定了它和其他金融机构在经营逻辑上有明显的不同,或者说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所以未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竞争首先将会是认知的竞争、理念的竞争。”
刘正均强调,要形成行业领先的认知体系,需从五个维度深入把握:
一是深入分析宏观形势与国家战略,把握经济走向,顺应“时”与“势”配置资产;
二是需要超前预判行业波动与企业发展,在这过程中看到企业发展“危”和“机”的转化,通过发挥逆周期的救助作用来博取逆周期的特殊收益;
三是深入把握市场需求与客户的核心痛点,提升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现新的盈利模式和增长点,打造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若想持续发展,必须真正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市场分析上。只有深入挖掘客户的实际问题,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进而开辟新的盈利空间。这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力,也能在同质化竞争中形成独特的价值优势。
四是准确理解监管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核心内涵,深入把握“具体条文”背后所体现的监管意图和政策导向;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监管部门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法规,不仅是对市场行为的规范,更是对行业发展方向的引导。准确把握这些政策的实质,有助于市场主体更好地适应监管要求,实现合规发展。同时,这也对政策执行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唯有深入理解政策背后的逻辑,才能确保执行不走样、不偏离方向。
五是深入把握不良资产业务的逻辑与实质,构建科学的业务开展标准,推动“非标中的非标”业务实现标准化与创新。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