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那些事2025年07月20日 10:28消息,金通灵涉两罪,6名首恶受审,被追刑责引发关注。
2023年以来,金通灵财务造假事件持续引发市场关注。继2024年1月被处以570万元罚款、同年12月相关责任人被依法起诉后,如今,金通灵再次收到检察机关的起诉书。 从目前的进展来看,金通灵的财务违规行为已逐步进入司法程序,反映出监管层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此类案件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信誉和股价,也对投资者信心造成冲击。持续追责有助于维护市场的公平与透明,但也提醒其他上市公司必须加强内部治理,避免重蹈覆辙。
根据金通灵7月17日晚间发布的公告,该公司及其6名相关责任人已被追究刑事责任,涉及两项罪名:欺诈发行股票罪和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金通灵是自2025年初以来第9家涉及刑事责任的A股上市公司。此前,ST起步前任董事长、总经理等5名高管被公诉;瑞斯康达董事长兼总经理及一位董事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锦州港、博天环境相关副总裁或实控人被逮捕;ST东时、卓翼科技、红星美凯龙、金运激光涉事“首恶”已被判刑。 近年来,A股市场中涉及刑事责任的上市公司数量持续上升,反映出监管层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这种趋势不仅体现了法治在资本市场的深入落实,也释放出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合规经营的更高要求。随着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升和监管机制的完善,那些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将面临更严厉的法律后果。这既是对市场秩序的维护,也是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
涉嫌两罪
据金通灵7月17日晚间发布公告,公司近日收到检察机关送达的《起诉书》。
由于连续六年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记载虚假财务数据的年度报告,金通灵及强季伟、袁学礼、冒鑫鹏被要求以欺诈发行股票罪追究刑事责任。三人分别是金通灵造假阶段的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董秘和财务负责人。
除了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罪,包括上述三人在内的金通灵6位时任主要涉事人员还涉嫌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
在业内专家看来,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重大财务造假案件之一,金通灵多名涉案人员可能将面临刑事处罚,甚至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被检察机关起诉,已经是金通灵造假被罚的“第三步”。
2024年1月,江苏证监局对其下发《决定书》,做出处罚“第一步”——行政处罚。彼时,金通灵及其4名相关人员被罚款570万元,其中,金通灵被罚150万元;时任董事长、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季伟被罚最重,为200万元。
2024年12月,金通灵因被投资者提起诉讼,正式进入处罚的“第二阶段”——民事赔偿阶段。最初为普通代表人诉讼,有10名投资者合计索赔75.64万元;随后在当月月底转为特别代表人诉讼。截至2025年1月27日,涉及的投资者人数已增至约5万人。若按照最初10名投资者索赔金额的比例进行估算,金通灵面临的民事赔偿压力依然相当巨大。
此次被检察机关起诉,则意味着金通灵正式走上了处罚“第三步”——刑事处罚阶段。而其之所以被“接连三罚”,则源于其持续多年的财务造假。
金通灵成立于1993年4月,前身为南通通灵电机厂,后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25日,金通灵在创业板上市,六年多以后,开启“造假模式”。2017~2022年,金通灵涉嫌持续造假,合计虚增营业收入约11.35亿元、虚增利润4.68亿元。伪造工程进度确认表、发货单,调节EPC项目完工进度,都是金通灵采用的造假方式。
除了被怀疑存在财务造假行为外,金通灵还在2017年以7.8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净资产仅为1亿元的上海运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发行文件中虚构虚假信息,这使得其在财务造假的基础上,涉嫌构成欺诈发行股票罪。
如今的金通灵,正面临巨大的压力。财务危机已难以避免,除了尚未明确的民事赔偿和可能的刑事处罚外,公司净利润已经连续多年处于亏损状态。根据Wind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除2019年实现1.49亿元的净利润外,金通灵其他年份均出现亏损。尤其是2024年,亏损金额达到13.92亿元,而2025年第一季度也继续亏损0.78亿元。
与此同时,金通灵目前仍存在债务逾期问题。截至2025年5月,公司逾期债务金额为1.97亿元,涉及担保的逾期金额达8281万元。从公开数据来看,企业的财务压力依然显著,反映出其在资金链管理方面可能面临较大挑战。此类情况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经营稳定性,也可能对相关债权人及市场信心产生一定冲击。如何有效化解债务风险,将成为企业未来需要重点应对的问题。
5家中介机构卷入风波
金通灵案受到处罚的不仅包括金通灵公司及其相关责任人,还包括为其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截至目前,因金通灵案被处罚的中介机构已达到5家。
其中,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大华”)与华西证券被罚较重。大华被暂停从事证券服务业务6个月;华西证券则被暂停保荐资格6个月。目前,相关资格均已恢复。
除大华和华西证券外,还有多家中介机构因金通灵事件被提及。
2017~2022年间,曾经为金通灵提供服务的东吴证券、国海证券、光大证券也纷纷收到罚单。而且,除东吴证券被罚系因在金通灵2021年非公开发行债券项目中未勤勉尽责以外,其余券商所涉问题均与持续督导阶段高度相关。
记者了解到,在监管持续加强的背景下,中介机构正逐步增加对合规工作的重视。多家投资银行的保荐代表人表示,其所在机构已全面加强对股权项目的尽职调查,特别是对以往关注较少的持续督导阶段。有业内人士透露,过去在持续督导期间,有时仅由保荐代表人一人到企业走马观花地查看一遍就视为完成尽调,而如今则会安排多人进行更为细致和深入的调查。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们也向记者透露,其所在机构已增加相关资源投入。“在流程方面,除了原有的复核环节外,新增了独立复核程序;在一线审计工作中,增加了人员配备,并适当延长了审计时间。”一位资深审计师表示。
行政+民事+刑事“处罚三件套”成标配
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是:针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行政、民事和刑事的“三位一体”处罚措施正逐渐成为常规做法。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金通灵,已是今年来至少第9家涉及刑事诉讼的A股上市公司。事实上,在7月1日至7月17日的短短17天内,已有5家上市公司涉及刑事案件。
7月11日晚间,ST起步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包括前任董事长、总经理、副总裁、董秘、财务总监在内的5名高管,以及一名供应链总监,均被起诉。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被指控涉嫌欺诈发行证券罪、违规披露或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此次事件反映出企业在治理结构和合规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高管集体涉诉不仅影响公司声誉,也对投资者信心造成冲击。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与完整。若属实,相关责任人的行为已触碰法律红线,应依法追责。这起案件也为其他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提醒企业务必加强内部监管,防范类似风险的发生。
同日,ST东时发布公告称,其实际控制人徐雄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罪,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6个月,并处以1.7亿元罚金。这一判决再次凸显了资本市场中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也反映出监管机构对维护市场秩序的决心。在当前加强金融监管的背景下,此类案件的公开处理具有较强的警示意义,提醒相关主体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触碰红线。
7月7日晚间,瑞斯康达发布公告披露,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月杰、董事朱春城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其中朱春城已获准取保候审。 此次事件反映出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的合规风险不容忽视。作为上市公司,及时、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是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的基础。此次高管被采取强制措施,不仅可能对公司运营造成影响,也对市场信心带来一定冲击。企业应以此为戒,进一步加强内部治理与合规管理,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7月4日晚间,锦州港发布公告,称其副总裁宁鸿鹏、曹成已被辽宁省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决定逮捕。
更早之前,2025年6月,博天环境实际控制人赵笠钧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与此同时,卓翼科技控股股东兼实控人夏传武、红星美凯龙原执行总裁高爽、金运激光实控人梁伟等人也相继因相关案件被判刑。 近年来,资本市场中部分企业实际控制人因涉嫌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法律制裁,反映出监管力度持续加强,也显示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性的高度重视。此类事件不仅影响企业自身发展,也可能对投资者信心和市场秩序带来一定冲击。在法治化、规范化日益成为资本市场主旋律的背景下,企业高管更应增强合规意识,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
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看来,对违规上市公司的“首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有助于及时遏制其严重违法行为的进一步扩散,避免更多投资者受到误导,维护证券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与透明;同时也体现了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使投资者能够在更加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中开展投资活动。此外,此举也有助于增强法律的权威性,对其他上市公司形成警示作用,推动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与监督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