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将14天期逆回购改为多重价位中标,提升流动性管理精细化水平。
9月19日,为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更有效地满足各类参与机构的差异化资金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自即日起,公开市场14天期逆回购操作将调整为固定规模、利率招标、多价位中标的方式,具体操作时间及规模将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进行安排。
14天期逆回购是央行向商业银行等一级交易商购入国债等有价证券,并在14天后按约定价格卖回给对方的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通过这一工具,央行可以向市场释放短期资金,满足流动性需求,防止资金面出现大幅波动。以往在十一、春节等长假前,该工具的使用频率较高。 从当前市场情况来看,央行适时运用14天期逆回购,反映出对节前流动性管理的重视。此举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缓解金融机构在假期前的资金压力,确保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在经济复苏仍需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此类操作体现了央行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维护金融稳定的积极态度。
例如,为应对国庆节期间市场流动性需求,2024年9月23日,央行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1601亿元7天期和745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旨在维护季末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其中,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加15个基点。 从政策动向看,央行在关键时间节点上持续释放流动性,显示出对市场平稳运行的高度重视。此举有助于缓解金融机构短期资金压力,也为节日期间市场稳健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14天期利率略高于7天期,反映出央行在调控中对不同期限资金的差异化管理,体现了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取向。
又如,2024年2月9日,为保障春节前市场流动性稳定,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利率招标方式进行了1360亿元的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购操作。其中,公开市场14天期逆回购操作的利率比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高出15个基点。
业内专家表示,央行提前启动14天期逆回购操作以投放跨节资金,体现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方向。近年来,央行通常在国庆节和春节长假前开展14天期逆回购操作,具体启动时间根据节假日安排和市场机构的需求灵活调整,旨在提前为机构提供跨节资金,确保流动性保持充足。
本次14天期逆回购操作的启动时间较往年提前,导致实际占款天数达到17天。结合此前央行已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3000亿元资金,此举有助于进一步缓解季末及长假前金融机构的预防性资金需求,确保跨季、跨节期间资金面的稳定。 从政策节奏来看,央行此次操作体现出较强的前瞻性与灵活性,提前布局以应对市场流动性可能面临的压力。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平滑市场波动,也反映出央行在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方面的主动作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保持资金面合理充裕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业内专家表示,此次公告还将14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规模、利率招标、多价位中标的方式,进一步巩固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政策导向作用。自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年陆家嘴论坛明确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作为核心政策利率后,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政策利率属性逐步减弱,短端向长端的传导机制也日益清晰。
他同时向记者明确表示,长期以来,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是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加15个基点,这一做法被市场参与者视为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此次调整为多重价格中标后,14天期逆回购不再设定统一的中标利率,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自主定价能力,更真实地反映机构之间不同的资金需求。同时,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政策利率特征也更加突出。
本次公告提到,14天期逆回购操作的时间和规模将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来确定。对此,业内专家指出,这表明14天期逆回购操作将更加灵活地适应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状况,不再局限于春节、国庆长假前等特定时段,是对现有7天期逆回购操作的重要补充。未来,央行可以根据市场流动性变化和金融机构的实际需求,灵活组合不同期限的操作工具,更精准地调控资金的投放与回笼,提升流动性管理的效率和灵活性。 我认为,这种操作方式的调整反映出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上的进一步精细化。通过增加中长期逆回购工具的使用频率和灵活性,有助于缓解市场短期流动性波动,增强政策对市场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构建更加稳定、可持续的金融市场环境。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