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那些事2025年09月24日 22:52消息,台风桦加沙来袭,保险业从快速赔付转向风险预警与智能防控,展现行业转型新担当。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林汉垚
根据气象、海洋与水文部门联合预报,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将于9月23日至25日以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级别正面登陆广东省,沿海海面将出现10至16级大风,阵风可达17级以上。此次台风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极有可能对粤东、粤中及珠江口沿岸地区造成严重风雨影响,防台形势异常严峻。
在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表示,应急管理部门已启动应对机制,正组织相关地区和部门全力做好台风“桦加沙”的防范应对工作。他强调,要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强化隐患排查、人员转移和应急救援准备,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作为经营风险的核心金融行业,保险业再次走在防灾减损的前列。早在9月21日,平安产险北京分公司便成立专项工作小组,锁定高风险企财险客户名单,涵盖从大型国央企到小微商铺等各类企业主体,尤其关注曾有台风出险记录、存在在建工程或库存密集的企业,提前开展风险减量服务与安全隐患排查。9月23日,由风控与理赔骨干组成的小队从北京奔赴广东一线,实地投入台风前的风险防控工作,体现了保险业从“事后补偿”向“事前预防”转型的积极实践。
瑞再研究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戴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且损失迅速攀升,凸显出加强综合风险应对能力的紧迫性。他认为,面对日益复杂的气候风险,必须依靠三大支柱:适应(Adaptation)、保险(Insurance)与减缓(Mitigation)。只有通过多方协同、长期投入,推动风险管理前置化、系统化,才能真正提升社会整体的自然灾害韧性,同时让保险业在覆盖剩余风险方面持续发挥关键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台风应对中,“预赔”“快赔”成为关键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于第一时间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桦加沙”台风灾害应对和保险理赔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加强监测预警、强化应急准备,并畅通理赔通道。文件特别指出,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主动开展救援救助,简化手续、优化流程,做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中国太保产险深圳分公司积极响应监管要求,面向客户开通“台风灾害绿色授权通道”,引导涉灾车险客户通过拍照留存证据后立即撤离危险区域,实现“自救+授权”同步推进。同时,公司全面启用绿色服务通道,实行单证简化、远程定损、快速赔付机制,极大提升了理赔效率和服务温度。
从历史经验看,台风带来的保险损失主要集中于车险、农业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三大领域。其中,车险因报案量大、损失直观,往往是灾后理赔的重中之重;农险则关系粮食安全与农民生计,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重要保障工具;而家财险则直接守护千家万户的居住安全。截至9月24日15:00,中国太保产险已接到“桦加沙”相关报案325笔,包括车险287笔、非车险35笔、农险3笔,理赔工作正在有序展开。
更令人关注的是,中国人寿财险广东分公司在茂名、阳江等预计受台风正面袭击的地区,率先实现“台风未登陆,赔款已到账”。9月24日上午,理赔人员主动联系触发天气指数保险出险条件的客户,指导其快速报案,并启动绿色理赔通道。当天中午12时许,茂名7笔、阳江1笔共计6.5万元赔款已全部支付到位。这一举措不仅刷新了灾害理赔的速度纪录,也标志着我国保险科技与产品创新迈上新台阶。
天气指数保险正是此次高效赔付背后的技术支撑。作为一种创新型保险产品,它通过将风速、降雨量、气温等气象数据与经济损失建立量化模型,当实际观测值达到预设阈值时,保险公司即可按约定自动赔付,无需等待查勘定损。这种“看得见的数据即赔款”的模式,大幅缩短了理赔周期,有效解决了传统农险和巨灾保险中“定损难、理赔慢”的痛点。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何为普通家庭构筑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保险业正加速从传统的“事后理赔”向“事前预警、事中防控、事后补偿”的全流程服务转型。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下,多层次、普惠性的风险分散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以广东为例,由地方政府主导推动的普惠型家庭综合保险已广泛落地。如2025年推出的“莞逸家”普惠家庭综合保险,覆盖台风暴雨导致房屋进水、电器短路引发爆炸、水管爆裂损毁家具、火灾波及邻居、高空坠物伤人等多种居家常见风险,为居民提供全方位保障。这类产品门槛低、保障全、投保便捷,真正实现了保险服务的可得性与包容性。
中国太平洋人寿原董事长、保险服务生态网络(ISE)发起人徐敬惠指出:“保险服务的增量就是保险风险的减量。”他认为,未来保险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赔付金额上,更在于其能否深度参与风险管理全过程。当前越来越多保险公司正尝试将服务链条延伸至风险识别、预警提示、隐患排查等前端环节,推动行业从“被动理赔者”转变为“主动管理者”,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升级,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在更大范围的巨灾风险保障层面,广东自2016年起探索建立“财政+巨灾指数保险”制度,目前已覆盖全省20个地市,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巨灾风险共担机制。巨灾保险主要针对地震、台风、洪水、滑坡等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通过保险机制实现财政资金的杠杆化运作和风险的社会化分摊。
2024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 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进一步将台风、洪水、强降雨、滑坡等常见灾害纳入基本保障范畴,并实现基本保额翻倍。这意味着更多家庭将在灾难来临时获得更有力的经济托底,也为地方财政减轻了应急支出压力。
综观此次台风“桦加沙”的应对过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自然灾害的防御战,更是一次现代风险治理体系的实战检验。保险业的表现可圈可点——从提前部署风险排查,到创新应用天气指数保险实现“未登陆先赔付”,再到开通绿色通道提升服务效率,都展现出行业的专业能力与责任担当。
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单一保险机制难以完全覆盖所有风险。未来的防灾减灾体系需要政府、市场、社区和个人共同参与,构建起集预警、预防、救助、补偿于一体的全周期闭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城市与乡村的抗灾韧性,守护好每一个家庭的安全底线。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