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瑛解析香港稳定币新机遇,探讨数字人民币与RWA如何驱动金融创新变革。
2025年,全球金融科技浪潮持续升温,一场以稳定币为核心的支付体系变革正在悄然重塑国际金融秩序。8月1日,《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标志着香港在构建全球虚拟资产中心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首批牌照发放进入倒计时,不仅关乎本地金融生态的升级,更牵动着人民币国际化与“去美元化”战略的深层布局。
中信建投证券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应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香港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并非竞争关系,而是通过“货币桥 + 链上支付”的协同模式,共同构建一条绕开传统SWIFT体系的新型跨境支付通道。这一双轮驱动机制,或将为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带来结构性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路径主要依赖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推进,而香港稳定币则更聚焦于链上原生场景的应用拓展。两者在技术路径和应用场景上形成互补,而非替代。这种“内地出技术、香港出场景”的协同模式,有望成为未来人民币出海的重要跳板。
当前,香港正积极推进代币化政府债券、充电桩收益权上链等RWA(现实世界资产)试点项目。应瑛指出,稳定币的本质是“链上法币”,而RWA则是“链上资产”,两者的定位截然不同。RWA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实体资产转化为可编程、可分割、可交易的数字凭证,从而提升融资效率并打破传统金融的流动性壁垒。
然而,RWA的发展仍面临显著技术瓶颈——如何确保链上资产的价值能够真实、持续地映射现实资产?这不仅涉及智能合约的可靠性,更依赖于外部数据源(如物联网、审计系统)的可信接入。若无法解决“链下—链上”价值锚定问题,RWA的规模化落地将难以实现。目前,美国也在大力推动RWA发展,全球竞争已悄然展开。
关于“H股模式2.0”——即“内地资产、香港链上定价”的构想,应瑛认为其推进需跨越三大制度关卡:合理的外汇管制设计、财务税务合规框架,以及反洗钱审查机制。尽管挑战重重,但随着8月1日《稳定币条例》的落地,牌照发放将逐步启动,RWA项目也将从融资功能起步,逐步向二级市场交易延伸。这一进程虽不会一蹴而就,但方向已明,节奏清晰。
《稳定币条例》对发行机构提出2500万港元实缴资本及100%高流动性资产储备的要求,门槛不低。但这并非意在将市场导向传统持牌券商或银行。应瑛强调,科技巨头若能满足合规条件,凭借其庞大的用户生态和应用场景,反而可能在稳定币竞争中占据先机。稳定币的胜负手,最终将落在“使用场景”的丰富性上。
从全球经验看,PayPal的PYUSD、Meta的Diem(虽未落地)均试图通过社交、支付场景切入稳定币赛道。香港若希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稳定币,就必须鼓励科技企业参与,避免陷入“金融圈内循环”。唯有开放生态,才能激活创新。
随着虚拟资产交易需求上升,券商IT系统改造已迫在眉睫。国君国际已率先启动系统升级,恒云科技中标其虚拟资产交易系统建设项目。初期重点在于实现下单、结算等基础功能,后续还将延伸至风控、反洗钱、用户运营等模块。这场IT改造潮,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业务模式的重构。
作为主流证券IT服务商,恒生电子、顶天软件等企业有望从中受益。客户基数将成为竞争关键——谁的服务网络更广,谁就能更快响应市场需求。可以预见,未来一年内,港股券商的IT投入将显著增加,形成新一轮数字化竞赛。
对于中资券商而言,参与稳定币生态的核心角色并非发币方,而是分发与服务方。应瑛指出,发牌环节利润薄、监管重,而交易、托管、做市等分发环节反而具备更高盈利潜力。随着全球稳定币市场竞争加剧,应用场景的构建能力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这也意味着,券商需从“通道服务商”向“虚拟资产综合服务商”转型。谁能率先打通合规、技术、用户体验三大环节,谁就有机会抢占增量市场。稳定币带来的不仅是新业务,更是新定位。
代币化债券、收益权资产的兴起,是否会冲击传统债券与REITs市场?应瑛认为,短期内更多是补充而非替代。但长期来看,代币化资产因具备碎片化投资、7×24小时交易、全球流通等优势,或将逐步分流部分国际资本。
传统金融机构、加密原生平台、科技巨头三方势力正在同台竞技。未来谁能拿下代币化投行业务的主导权,取决于“用户+技术+场景”的综合能力。那些仍固守传统模式的机构,或将错失这一轮结构性机遇。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稳定币交易量已超过Visa与Mastercard总和,香港活跃钱包数量同比增长53%。这一爆发式增长,究竟是炒作泡沫,还是真实趋势?应瑛明确表示,这是由合规完善、技术成熟与真实需求共同驱动的结构性趋势。
跨境支付是稳定币最核心的应用场景,尤其在贸易结算、跨境汇款等领域,效率优势明显。而RWA则代表全新的资产形态,虽落地节奏较慢,但想象空间更大。如果说跨境支付是“现实世界的数字化”,那么RWA就是“金融体系的再创造”。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正通过立法推动稳定币锚定美债,构建“美元→稳定币→美债”的闭环体系。一旦该模式成熟,全球美元流动性将进一步向美国集中,新兴市场的美元融资空间或将被挤压。
在此背景下,港股高息债通过代币化争夺国际资本,不失为一条突围路径。尤其是对风险偏好较高的全球投资者而言,代币化高息债提供了更高的透明度与流动性,有望成为吸引外资的新工具。
最后,针对港股长期存在的流动性折价问题,代币化权益资产或将成为破局关键。应瑛指出,代币化股票、基金份额具备全球化交易、碎片化持有、全天候结算等特性,有助于打破地域与时间限制,提升资产流动性和定价效率。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随着稳定币基础设施完善,RWA项目陆续落地,香港有望成为连接中国资产与全球资本的“数字金融枢纽”。这场由稳定币掀起的静默革命,正在重新定义金融的边界与规则。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