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集团增持港交所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引发市场关注。
根据港交所最新披露,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增持了22.5万股港交所股票,涉及金额约9385.94万港元。增持后,花旗集团在港交所的持股数量达到6349.47万股,持股比例为5%,成为仅次于中国香港特区政府的第二大股东。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交易热度持续攀升,南向资金净买入金额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IPO融资规模再度位居全球首位,高盛等多家国际投行多次上调对港交所的股价目标。
8月8日,港交所最新披露显示,花旗集团于8月1日买入22.5万股港交所股票,每股成交价为417.24港元,总耗资9385.94万港元。此次增持后,花旗集团持股数量增至6349.47万股,持股比例提升至5%。
港交所的股东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征,其中第一大股东为中国香港特区政府,直接持有5.9%的股份;第二大股东为花旗集团,持股比例为5%,超过摩根大通。值得注意的是,摩根大通在去年减持了4452.87万股后,持股比例已降至3.53%。 从目前的股权分布来看,港交所的控制权相对分散,没有单一股东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有助于保持公司治理的平衡与稳定。不过,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之一,其股东结构的变化仍需持续关注,尤其是主要机构投资者的动向,可能对市场信心和战略方向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易方达、广发基金、华夏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通过旗下多只主动管理型基金、QDII基金以及被动指数基金等途径持有港交所股票,成为其前十大股东之一。不过,这些公募基金在投资策略和操作方向上存在差异。
其中,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和易方达优质精选两只基金长期配置了港交所股票,分别持有100万股和22万股,今年第二季度持仓比例未发生变化。而易方达香港证券ETF在二季度减持了152万股,目前仍持有340万股。
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基金,今年二季度新进持股145万股,持股占总股本比例0.11%,占基金净值达到8.9%。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ETF基金,今年二季度也增持了123.69万股,持股占总股本比例0.13%
华夏基金对港交所的持仓,主要集中在QDII基金和被动指数型基金中,例如华夏恒生ETF、华夏沪港通恒生ETF等,这些基金在2025年第二季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持。
今年以来,高盛等外资投行多次上调对港交所的目标价,最近一次是在7月份,高盛发布研报指出,受最新日均成交额表现超出预期的影响,将香港交易所2025至2027年的每股盈利预测上调约4%,同时将目标价上调11%,由原来的450港元/股调升至500港元/股,对应2026年预测市盈率40倍。 从市场动态来看,港交所近期表现稳健,尤其在交易量方面持续向好,反映出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高盛等机构的上调动作,不仅体现了对港交所未来盈利能力的信心,也反映出市场对其长期增长潜力的认可。这一系列调整或许预示着港股市场正在逐步回暖,投资者情绪有所改善。不过,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港交所能否持续保持这种强势,仍需观察后续政策与市场变化。
港交所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交易量和成交额的提升。今年上半年,港股的日均成交金额达到2402亿港元,同比大幅增长118%,创下了自2010年以来同期的最高纪录。其中,港股通的日均成交金额为1109.6亿港元,同比增长195%。同时,衍生品市场也表现不俗,期货及期权的日均成交量同比上升了11%。
高盛认为,港交所的业绩改善仍具备多项潜在推动因素,包括AH股上市热潮带动了香港IPO市场的活跃,新股融资规模重新位居全球首位,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持续巩固,日均交易额和整体盈利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此外,实际利率的下降推动了股票交易活跃度,“零日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以及现货市场买卖价差缩小从而提升了交易频率,再加上港股通南向资金持续流入,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推动盈利增长和估值提升的催化剂。
不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盈利修复的进度可能不及预期、新股融资的热度能否持续、以及海外资金的稳定性等因素,可能会对港交所的估值产生影响。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