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上市寿险公司半年投资收益出炉,君龙人寿、长城人寿分列第一。
近期,保险公司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密集披露。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10日,共有59家非上市寿险公司公布2025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记者梳理发现,其中6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上半年投资收益率超过3%,12家非上市寿险公司年度综合投资收益率超过3%。 从目前公布的偿付能力报告来看,部分非上市寿险公司在投资方面表现较为突出,显示出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资产配置能力。不过,整体来看,行业仍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尤其是在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投资收益成为各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这些公司的长期投资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同样至关重要。
整体而言,在59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中,超过30家的投资收益率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显示出非上市寿险公司在投资收益方面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指出,上半年权益市场明显反弹,直接提升了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 从当前的市场环境来看,权益市场的回暖确实为保险资金提供了更多增值机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数公司受益于市场上涨,但不同公司的投资策略和风险控制能力仍存在差异,未来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如何保持稳健收益将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
6家非上市寿险总投资收益率超3%
从今年上半年的投资收益率来看,在59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中,有6家公司的收益率超过了3%。其中,君龙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4.67%的收益率位列第一;北京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3.65%的收益率排名第二;利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3.22%的收益率位居第三;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财信吉祥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收益率分别为3.08%、3.01%和3.00%。
此外,小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弘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贵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光大永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收益率也基本接近3%,分别为2.96%、2.95%、2.94%、2.89%,整体展现出较为稳定的收益水平。
综合投资收益率在总投资收益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了未实现的浮盈浮亏,即其他综合收益。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债券、股票等)的公允价值变动净额所对应的收益率。这一指标更全面地反映了保险公司在已实现收益之外,还包括未实现的市场价值变化所带来的收益情况,从而提供了更为完整的财务表现视角。
数据显示,综合投资收益率方面,共有12家非上市寿险公司超过3%。其中,长城人寿以6.82%的收益率位居榜首;小康人寿以5.53%位列第二;光大永明人寿紧随其后,收益率为5.10%。
中英人寿、华贵人寿、君龙人寿、国民养老保险的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32%、4.23%、4.08%、3.62%,同样表现不俗。陆家嘴国泰、国富人寿、财信吉祥则以3.36%、3.35%、3.34%的收益率跻身前列。 从目前公布的行业数据来看,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表现整体稳健,部分公司更是展现出较强的资产配置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尤其是头部机构在收益率上的优势,反映出其在投资策略上的成熟与前瞻性。不过,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如何在保持收益的同时兼顾安全性,仍是行业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记者梳理发现,在59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中,仅有长城人寿、华贵人寿、君龙人寿、财信吉祥人寿、横琴人寿、小康人寿等14家公司的综合投资收益率同比出现上升,其余45家机构的综合投资收益率均有所下降。其中,恒安标准人寿的综合投资收益率从去年上半年的8.35%降至2.19%,复星联合健康则由去年同期的9.55%降至2.75%,降幅较为明显。
资负匹配两端发力,注重长期收益稳定性
当前,随着新会计准则与偿二代二期工程的持续推进,相关政策也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投资决策。
偿二代二期工程(C-ROSS II)的过渡期在延长一年后,如今再次进入倒计时阶段。业内普遍认为,偿二代二期工程通过引入差异化的风险因子和实施穿透式监管,将推动保险资金优化配置结构。例如,部分公司的投资策略中已开始呈现出对长期股权投资、高评级利率债等低资本消耗资产的偏好,强调收益稳定性的资产配置方式,正逐渐成为提升投资回报率的关键路径。
事实上,近年来险资在长期资产布局上的动作持续加码,举牌行为尤为活跃。今年以来,截至8月8日,弘康人寿、泰康人寿、信泰人寿、利安人寿、平安人寿、长城人寿、中邮人寿、新华人寿、瑞众人寿、中国人寿、阳光人寿等11家险企已合计披露22次举牌公告,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其中银行股成为核心标的,平安人寿三度举牌招商银行H股,两度举牌农业银行H股和邮储银行H股,瑞众人寿、新华保险等机构也分别举牌中信银行H股、杭州银行等;除银行板块外,弘康人寿举牌港华智慧能源、泰康人寿认购峰岹科技H股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指出,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寻找优质投资标的面临一定挑战,而上市公司股权因其相对稳定的收益和较高的流动性,成为较为理想的投资选择。当前无风险利率持续走低,银行等金融类股票因分红稳定,对注重稳健收益的保险资金具有较强吸引力,这也成为今年上半年险资频繁举牌的重要原因。 从市场趋势来看,险资在资产配置上更加注重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平衡。在低利率环境下,传统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率下滑,促使险资转向更具潜力的权益类资产。尤其是具备高股息、低波动性的金融股,成为险资布局的重点方向。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险资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策略调整,也显示出资本市场对长期资金的吸引力正在增强。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在新会计准则正式实施之前及之后,险资有动力根据新准则的特点调整资产配置思路。新会计准则鼓励保险公司将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股票计入FVTPL(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会增加利润波动性。保险公司买入高息股并计入FVOCI,则有助于降低利润波动,带来高息股增配需求。
而政策端也同样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长期投资,例如推出长周期考核、提高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等。1月22日,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要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的比例与稳定性。在现有基础上,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
此外,近年来,为实现资产负债的有效匹配,行业持续下调产品预定利率,以主动控制利差损风险。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二季度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这标志着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在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后,再次迎来新一轮调降。目前,已有部分2%的分红险产品于八月初下架。民生证券研报指出,1.5%预定利率的分红险销售或将缓解保险公司的债券配置压力,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1.6%左右,因此,1.5%预定利率的分红险对债券配置的压力将有所减轻,头部保险公司凭借更丰富的分红产品线和更强的投资能力,或将从中获益更多。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预定利率的持续下调反映出保险公司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对风险的谨慎态度。这一趋势不仅有助于提升行业稳健性,也倒逼保险公司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投资能力。未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或将更加灵活,而具备综合竞争力的机构将在新一轮调整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在当前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资产与负债的匹配能力已成为保险公司抵御利率波动、保障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相关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非上市寿险公司的投资策略或将更加倾向于长期化和价值化,险资在优质股权资产上的配置也将不断加深。 我认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险企必须更加注重资产端的优化与结构的调整,以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更大挑战。长期化、价值化的投资方向不仅有助于提升收益稳定性,也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大对优质股权资产的布局,既是对市场机遇的把握,也是实现资产多元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