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那些事2025年08月11日 20:29消息,公募基金持续自购权益基金,以真金白银力挺A股市场。
又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宣布加入自购行列,即公司使用自身资金投资其旗下产品。
8月11日,南方基金发布通告称,鉴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定信心,公司近期已陆续动用自有资金投资其旗下的三只权益类基金产品,累计投入金额不低于2.3亿元,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以上。这一举措释放出机构对市场前景的积极信号,也体现了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的深度绑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此类行动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为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提供支撑。
这已是近半个月来第四家公布自购计划的公募基金公司。此前,工银瑞信基金、泰康基金、方正富邦基金也都曾发布公告,宣布进行自购操作,且这三家机构均将投资标的聚焦于权益类基金。 从当前市场环境来看,多家基金公司接连自购,显示出行业对后市的信心有所增强。选择权益类基金作为自购对象,也反映出基金管理人对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认可。这种行为不仅有助于稳定投资者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出积极的市场信号。
受访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多家基金公司同期进行自购操作,这一行为具有明确的信号意义,显示出机构投资者对当前市场估值合理性的认可。尽管“基金公司自购”被视为积极信号,但并不意味着绝对的保障,也不是市场反转的精确指标,投资者在入市时仍需保持谨慎,注意风险控制。
自7月28日起,方正富邦基金、泰康基金、工银瑞信基金以及南方基金相继发布了自购计划。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这四家基金公司的自购产品均为权益类基金,并均承诺至少持有1年,合计自购金额可能超过2.6亿元。
其中,南方基金的自购计划备受关注。具体而言,该公司将于近期陆续动用自有资金投资其旗下的权益类基金,包括南方中证A500ETF联接A、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A以及现金流ETF南方,总投入金额将不低于2.3亿元。
方正富邦基金的自购规模相对较高。该公司于7月28日发布公告称,自7月24日起逐步动用自有资金申购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累计自购金额将不低于2500万元,但未透露具体投资产品。
泰康基金近期以固有资金155万元申购了泰康港股通中证香港银行投资指数型发起式基金C类,该产品属于权益指数类产品。从公告来看,此次自购金额相对有限,显示出公司在配置上仍较为谨慎。尽管如此,这一举动仍表明公司对相关产品的长期表现持一定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向市场传递了积极信号。
此外,与前述三家机构有所不同,工银瑞信基金此次自购的对象是一只新发产品,目前正处于发售阶段。 从市场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可能释放出公司对新产品信心的信号,也反映出当前市场环境下,机构对于布局新兴资产的积极态度。在市场波动较大的背景下,基金公司主动参与自购,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产品的信任度,也有助于提升产品在发行阶段的吸引力。不过,投资者仍需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理性看待此类行为。
据悉,该公司及其高级管理人员、拟任基金经理将共同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工银瑞信臻选回报混合型基金,最终认购申请确认金额以 基金注册登记机构计算并确认的结果为准。
对于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的原因,南方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均表示,是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
南方基金指出,中国经济展现出的强大活力和韧性,是支撑资本市场长期向好的重要基础。从估值角度来看,当前中国股市的投资价值优势十分明显。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沪深300指数和恒生指数的市盈率分别为13.93倍和11.83倍,均低于标普500指数(26.89倍)和日经225指数(18.88倍)等主要成熟市场股指。总体来看,中国股市在全球市场中仍处于“估值洼地”,为长期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布局机会。
公募基金公司自购的动作被看作是一种积极信号。
基金公司在此时进行自购,一方面是为了向市场释放对资本市场的信心,稳定投资者情绪;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将自身利益与投资者绑定,进一步增强市场信任。同时,这也可能表明公司认为当前是较为合适的布局时机,希望通过自购把握潜在的投资机会。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孙珩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她谈道,多家基金公司同期自购具有明确信号意义,释放出机构对当前市场估值合理性的认可,以及对中长期投资价值的信心。
实际上,公募基金自购潮已持续了一段时间。
一些基金公司在今年内两度发布自购公告。例如,前述方正富邦基金还曾在今年4月下旬出资500万元自购旗下自由现金流ETF;大成基金在今年6月运用固有资金2000万元认购旗下一只主动权益基金后,又在7月,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拟任基金经理共同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了一只新发主动权益基金。
总体上看,今年已经开展自购操作的公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超过100家。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1日,自2025年以来,共有127家基金管理人进行了自购操作,涵盖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等多种类型。其中,公募基金年内自购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金额(净申购)分别超过15亿元和8亿元。
近期,多家基金公司在股票型基金自购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其中天弘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博时基金、富国基金、华夏基金等公司尤为突出。特别是天弘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今年内净申购股票型基金的金额均超过1亿元,显示出其对市场前景的看好。 从市场角度来看,基金公司大量自购股票型基金,往往意味着其对后市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这种行为不仅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投资者关注相关产品。不过,投资者在参考此类信息时仍需理性判断,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进行决策。
格上基金研究员毕梦姌向记者分析,2025年初,中国证监会提出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的一定比例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这一政策直接推动了本轮自购潮。基金公司通过自购不仅履行了监管要求,也强化了自身作为资本市场“稳定器”的角色,向市场传递“与投资者共担风险”的信号。
“对于新发基金,自购行为能有效提升产品吸引力。基金公司通过自有资金认购,向投资者证明其对产品投资策略和基金经理能力的信任,降低投资者对新发产品的顾虑。此外,自购行为还能缓解存量基金的赎回压力,对存续和品牌声誉的维护有着正向作用。”毕梦姌进一步谈道。
那么,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在挑选投资产品时,“基金公司自购”是否可以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呢?
毕梦姌认为,“基金公司自购”是积极信号,但并非绝对保证,也并非市场反转的“精确指标”,投资者入市仍要警惕风险。从利益一致性的角度来看,基金公司自购的基金可能会更加用心地运作和管理。但自购行为并不能真实反映基金的投资价值,不建议作为主要的指标来选择基金。
另外,毕梦姌指出,大额自购和长期的锁定期更具说服力,体现出基金公司对产品长期表现的信心。然而,基金公司自购的金额在整体基金市场中占比通常较低,对基金实际业绩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此外,自购行为往往是一次性或短期的,无法确保该基金在未来仍能获得持续的资源和精力支持。
即使基金公司进行自购,如果遇到宏观经济下滑或外部突发事件,如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仍可能导致市场整体走弱,自购的基金产品也可能出现亏损。建议投资者持续关注所持基金的变动情况,通过基金季度报告、公告等途径,了解自购基金的持仓调整和规模变化,避免盲目跟随。理性投资者应将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作为挑选基金的一个参考因素,而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毕梦姌表示。
孙珩亦表示,基金公司自购可以作为筛选基金的一个参考指标,因为这种行为体现了公司对自身产品的信心以及与投资者利益相绑定的态度。然而,这不应成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还需结合基金经理的实际能力、投资策略的合理性以及过往业绩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她建议,普通投资者应关注基金管理人或公司自购金额的比例,避免出现小额象征性认购;同时注意自购的锁定期,长期持有承诺更能体现诚意;还需区分自购主体,公司自购与高管自购的可信度有所不同。此外,要警惕短期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避免盲目跟风操作。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