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报道:药企为何押注北京?深度解析产业布局与政策机遇。
医药企业正加码布局北京。
2024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进入2025年,产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已有至少11款创新药械产品获批上市,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刚刚过去的7月,百济神州北京昌平新研发创新中心正式启用,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今年3月,拜耳·亦庄开放创新中心、辉瑞北京研发中心也相继启用……北京正逐渐成为吸引全球医药创新资源的重要聚集地,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 从这些举措可以看出,北京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布局正在加速推进,不仅吸引了国际药企的持续投入,也推动了本地创新生态的不断完善。随着更多高端研发机构的落地,北京在全球医药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未来有望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以昌平为例,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昌平区医药健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7.9亿元,同比增长15.1%;1至5月,该区医药健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70.7亿元,同比增长8.8%。
昌平区委书记、未来科学城党工委书记甘靖中近期透露,过去三年,全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年均增长近10%,形成千亿产业集群。
“百济神州北京昌平新研发创新中心是公司科学发现的重要源头,也是企业最关键的研发基地之一,企业的成长与昌平的发展紧密相连。”百济神州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欧雷强表示。
作为创新药领域的领军企业,新启用的百济神州北京昌平研发创新中心总建筑面积超过47000平方米,具备化学药和生物药的早期研发、工艺开发及转化医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能力。
创新中心扩建新楼的启用,不仅是企业自身研发能力的一次重要提升,也标志着创新药走向全球迈出关键一步。百济神州表示,在靶点发现与验证阶段,创新中心将充分利用生物平台和转化科学研究平台,结合大数据分析与AI技术,加快新靶点的探索与验证进程。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科技创新已成为医药研发的核心驱动力。此次新楼的投入使用,不仅体现了企业在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持续投入,也反映出其在国际化战略中的坚定步伐。借助先进技术和跨学科协作,企业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优质药物。
这也是众多在北京加码布局的企业缩影。
礼来、辉瑞、拜耳等8家国际知名医药企业在北京新设立研发或创新机构;2025年3月,跨国医药企业阿斯利康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签约,计划在北京投资25亿美元,建设其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及高标准产业化项目,这成为近三年来北京生物医药领域最大的单笔投资。
“押注”的背后是政策利好给的底气。
今年早些时候,《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2025年)》对外公布,32条举措进一步加强对创新药械研、产、审、用全链条政策支持。
在强化对创新医药领域的投融资支持方面,文件明确指出将设立规模达500亿元的医药健康产业基金。同时,新组建100亿元规模的医药并购基金。要充分发挥市级200亿元、区级100亿元两级生物医药投资基金的协同效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设立创新医药投资基金,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带动超过100亿元的社会资金投入医药行业。
此外,北京鼓励企业在本地设立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强化数据需求的对接,推动人工智能在新靶点发现、新机制研究、化合物筛选以及患者随访等方面的应用与探索。
2024年,北京全市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已达436家;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数量分别为7023个和2628个,位居全国前列;近五年来,北京获批的创新医疗器械数量达58个,占全国四分之一,位列全国第一。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在医药工业尤其是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势头强劲。无论是企业数量、产品注册量,还是创新成果,都显示出这座城市在全国医疗产业中的领先地位。这种优势不仅体现了北京在科研、制造和政策支持方面的综合能力,也为全国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成果的落地和产业链的完善,北京有望在这一领域持续发挥引领作用。
医药领域创新的“北京方案”正显现成效。(完)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