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应急管理主要指标提前完成,重特大事故首次降至个位数。
新闻发布会现场 图片国新办网站
9月24日,国新办召开“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围绕应急管理领域的改革发展成果进行介绍,展示“十四五”时期在应急管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据数据显示,“十四五”规划中应急管理相关的主要目标已提前达成,部分指标出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在会议上表示。
2024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较“十三五”期末减少了28.4%,重特大事故数量首次降至个位数,相比“十三五”期末下降了43.8%。今年,生产安全事故的总起数和死亡人数仍在持续下降。
在自然灾害方面,2021年至2024年我国平均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分别比“十三五”时期下降了31.3%、23%和34.3%。
去年1月,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印发《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明确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今年是开展该行动的第二年,目前进展和成效如何?
在会上,王祥喜表示,应急管理部落实落地了一批治本举措,取得显著效果。
应急管理部推动出台了64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自该行动启动以来,各地累计排查出重大隐患116万多项,整改率达到98.4%。其中,企业自查比例从行动初期的37.1%提升至52.5%。与此同时,针对电动自行车、燃气、危化品、充电宝等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也推动出台了多项强制性标准,通过标准的引领作用,有效提升了行业的本质安全水平。 从数据来看,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的成效显著,反映出监管力度的持续加强以及企业主体责任意识的逐步增强。尤其是企业自查比例的明显上升,说明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的主动性正在提高。而强制性标准的出台,则为行业提供了更清晰的安全底线,有助于从源头上防范事故发生,推动整个社会安全体系的完善与升级。
围绕“一件事”全链条安全治理,应急管理部明确了各个环节责任,推动各方齐抓共管;开展中央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加大明察暗访力度,“点名道姓”曝光问题,压实相关方面责任,并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帮扶,支持企业安全发展。
在科技支撑方面,应急管理部持续推进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实现了对全国7600余家危化品企业、3300余处煤矿、3800余家工贸企业以及1200余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的实时在线监控。同时,加快高危行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进程,目前全国煤矿已有1900多个工作面实现智能化开采,2500多台无人驾驶车辆在各类矿山推广应用,1400多套化工老旧装置完成分级分类治理,90%的化工园区已建成封闭化管理和智能化管控平台。
应急管理部持续推进人员素质提升工作,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能力提升行动。联合中央党校等单位,对全国近2万名危化企业、1.85万名燃气企业、1.3万名矿山企业以及近2万名金属冶炼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开展安全专题培训。同时,还对8万余名重点企业消防安全相关人员和3万余名旅游业从业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有效促进了相关从业人员明确职责、履行责任、尽心尽责。 从当前形势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尤其在高风险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此次大规模、系统性的培训,不仅是对从业人员的一次重要赋能,更是对全社会安全意识的一次有力强化。通过持续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构建更加坚实的安全防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灾害呈现增多增强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极端暴雨天气,发生频率明显上升。
2021年7月,郑州遭遇了最大小时降雨量201.9毫米,刷新了我国大陆小时降雨量的历史纪录;2023年汛期,海河流域8条河流同时出现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而今年“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北京、河北的极端降雨持续了83个小时,甘肃兰州榆中县15小时内降雨量达到220.2毫米,已超过当地全年平均降雨量的一半。 这些数据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多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的不稳定性正在加剧。面对如此严峻的气象形势,各地在应对灾害过程中暴露出的短板也值得深入反思。如何提升预警能力、完善应急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不容小觑,唯有未雨绸缪,才能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有效应对各类极端灾害,王祥喜指出,应急管理部重点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提升灾害防治能力、加强预警信息的“叫应”机制、解决断路、断网、断电等“三断”问题,以及强化应急保障措施。
应急管理部完成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构建了国家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和相关区划图,为灾害的精准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通过开展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排查、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隐患排查等专项行动,进一步完善了自然灾害设防标准。一批抗震加固和避灾搬迁项目已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显著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 从这些举措可以看出,我国在提升灾害防治能力方面正逐步走向系统化、科学化。风险普查和数据库建设是基础性工程,为后续的预警、响应和恢复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专项行动的推进,则体现了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施策。这些措施不仅增强了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预警“叫应”方面,应急管理部把人员转移避险作为减少人员伤亡的最关键举措,一方面通过优化升级监测站点,拓展铁塔大数据等监测手段,提升预警能力,为应急准备争取更多“窗口期”;另一方面强化预警响应联动,各地转移避险速度更快、范围更精准、组织更严密。
在应对“三断”难题方面,应急管理部在高风险区域预先部署大中型无人机通信平台、应急通信基站和卫星电话,确保10.2万多个灾情多发的偏远乡村具备基本通信能力;同时,在边远易受灾地区规划建设一批直升机起降点,建立重大灾害情况下社会力量与无人机的应急合作机制,实现救援人员和物资的快速投送。
在应急保障方面,应急管理部联合相关部门建立了中央救灾资金的快速预拨机制,改变了过去先核实灾情再拨款的传统模式,实现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开展会商并迅速拨付款项;同时开通了保险理赔的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抢险救灾物资的保障体系,中央储备物资较“十三五”末增长了39.6%,基本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全覆盖,并建立了物资联动调拨机制和快速通行通道,有效缩短了受灾群众获得救助的时间。
9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对提升北方地区防汛抗灾能力作出部署。对此,王祥喜表示,应急管理部将结合“十五五”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同步推进“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体系优化,更加积极地应对北方地区雨情和汛情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