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那些事2025年09月01日 13:30消息,8月中国制造业PMI小幅回升至49.4%,显示经济边际改善,复苏动能逐步增强。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日联合发布2023年8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显示,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4%,虽仍处于荣枯线以下,但较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显示出制造业景气水平出现边际改善,经济复苏动能正在逐步积聚。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表现亮眼,PMI达到50.8%,环比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位于临界点之上,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相比之下,中型企业PMI回落至48.9%,下降0.6个百分点,复苏势头有所放缓;小型企业PMI为46.6%,虽小幅回升0.2个百分点,但仍远低于荣枯线,反映出中小市场主体仍面临较大经营压力。这说明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结构性分化依然突出,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仍需持续加力。
在构成制造业PMI的五大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继续高于临界点,显示生产端保持扩张态势,供应链效率持续改善。其中,生产指数为50.8%,环比提升0.3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活动正在加快,企业开工率有所回升,这与近期高温天气缓解、电力供应稳定等因素密切相关。
新订单指数为49.5%,虽仅微升0.1个百分点,但仍低于荣枯线,说明市场需求恢复仍显乏力。尽管如此,该指数连续两个月回升,释放出积极信号——内需正在缓慢修复,消费者信心和企业订单有望进一步回暖。值得关注的是,若后续宏观政策能有效激发消费潜力,新订单有望突破临界点,带动整个制造业进入主动补库存周期。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0%,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降幅收窄,表明企业补库意愿有所增强,但依然谨慎。在当前需求不确定性较高的背景下,企业更倾向于“以销定产、低库存运行”,反映出对未来市场仍持观望态度。这一现象提醒我们,提振市场信心比单纯刺激生产更为紧迫。
从业人员指数为47.9%,较上月再降0.1个百分点,制造业用工景气度持续低迷。尽管生产在扩张,但企业并未大规模增加用工,说明自动化替代、效率提升以及成本控制仍是企业优先考量。就业市场的疲软也意味着居民收入预期尚未明显改善,制约了消费的全面复苏。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5%,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意味着原材料交货速度继续加快。这一方面反映物流畅通,另一方面也可能暗示上游供应充足甚至存在产能过剩压力。需警惕部分行业因供给过剩而导致的价格竞争加剧问题。
非制造业方面,8月商务活动指数为50.3%,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位于扩张区间,成为稳定经济大盘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服务业表现抢眼,商务活动指数达50.5%,上升0.5个百分点,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电信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指数均超过60%,进入高景气区间,凸显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强劲韧性。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至49.1%,下降1.5个百分点,重新跌入收缩区间。这与近期房地产投资持续低迷、部分基建项目推进节奏放缓有关。尽管政策层面不断强调“稳投资”,但项目落地与资金到位之间仍存在时滞,建筑业的回调应引起足够重视。
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46.6%,上升0.9个百分点,改善明显。其中服务业新订单指数大幅上升1.4个百分点至47.7%,说明服务消费正在稳步恢复。相比之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大幅下滑2.1个百分点至40.6%,凸显房地产相关需求仍处低位,在“房住不炒”基调下,房企投资意愿低迷,市场信心修复仍需时间。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0.3%,与上月持平,非制造业企业成本压力仍在上升。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涨幅略有扩大,而服务业则出现微降,整体通胀压力温和可控。然而,销售价格指数为48.6%,虽回升0.7个百分点,但仍低于临界点,说明企业定价能力偏弱,终端需求不足制约了价格传导,行业利润空间可能受到挤压。
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5.6%,连续多月低于荣枯线,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虽然建筑业用工回暖明显(上升2.7个百分点),但服务业用工反而下降0.5个百分点,反映出部分服务行业在经历疫情后复苏过程中,仍面临人力结构调整和用工成本压力,稳就业任务依然艰巨。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2%,上升0.4个百分点,创下年内新高,显示出非制造业企业对未来市场普遍持乐观态度。特别是服务业预期指数达57.0%,表明随着暑期消费旺季到来以及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市场主体信心正在修复。这种前瞻性的积极信号,值得高度关注。
8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5%,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高于临界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扩张步伐有所加快。尽管制造业尚未重返扩张区间,但多个积极迹象正在汇聚:生产回暖、订单改善、物流畅通、预期向好。这些变化虽是渐进式的,但方向明确。
总体来看,8月份PMI数据释放出“弱复苏中见韧性”的信号。经济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内生增长过渡的关键阶段。下一阶段,应继续加大稳增长政策的协同力度,尤其要在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稳定房地产市场、扩大有效需求等方面精准发力。唯有如此,才能推动PMI真正跨过荣枯线,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复苏。
留言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